张家栋表示,国大党的英文缩写为“I.N.C.”,全称为“The Indian National Congress”,这其中就包含“Indian”。一旦印度国家改了名,国大党就不好看了,“国大党是不是也要因此改名?如果不改,它怎么立足?如果改了,变成了‘婆罗多国家大会党’,那个用了几十年的名字消失了,它也很尴尬,而且会成为民众的笑料”。
而反观现在执政的印度人民党,它的英文缩写为“B.J.P.”,即“Bharatiya Janata Party”,它里面这个字母B,指的就是“婆罗多”(Bharat)。“所以,对于印人党来说,它没有改名的顾虑,反而能看国大党的笑话,这也算是莫迪的一个小算盘”,张家栋说。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7月,包括国大党在内的印度反对党,着眼于2024年印度大选,成立了一个名为“印度国家发展包容联盟”的大联盟,其英文首字母缩写正是“I.N.D.I.A.”。此举引起了莫迪政府的高度警惕,反对党认为,此番改名正是莫迪政府的政治操作,目的是想在明年全国选举中击败反对党联盟。
印度普通民众对改名“婆罗多”较为支持,但印度精英阶层尤其是西化精英相对持反对态度,在印度内部已引起很多争议。
3 “玻璃心”?若首字母从I变B,将排在中国前
除了政治因素外,张家栋也注意到印度国内还有一种舆论认为,印度如果改名,将有助于提升其所谓的“国际地位”。有一些印度人认为,在国际舞台上,印度因为首字母为“I”,经常排在中国的后面。如果改名为“Bharat”,那么排名就可以从“I”变为“B”,领先中国了。
“这种想法其实非常可笑,即使印度因此改了名字,在国际会议上排到了中国的前面,这也只不过是一个首字母的顺序排列,不能代表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就因此提高了。只能说,这个国家有些‘玻璃心’”,张家栋说。
知多D
India 与 Bharat
“婆罗多”一词起源于梵语,具有浓厚的印度教色彩,字面意思是“承载、携带”,实际意为“寻找光明与知识的人”。
在古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中,婆罗多是一位国王,而他统治的国家也被称为“婆罗多子孙之国”,后来“婆罗多”一词逐渐成为印度半岛的别称。
实际上,印度本就有双重名称,并写入了宪法。
印度宪法第1条开宗明义地写道:“印度,即婆罗多,是一个邦联”。印度在印地语中,一直叫作婆罗多,即Bharat;而在英语中,则称之为印度,也就是India。
整合:易福红
来源:新华社 中新社 北京日报 新京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