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前瞻:14万亿背后的广东“新质密码”

2025-02-04 12:41来源:南方都市报编辑:周晓媛
图片

近日,广东省统计局发布2024年广东经济运行简况。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4年,广东全省地区生产总值141633.81亿元。运行简况中还提到,根据我国国民经济核算制度和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2023年广东地区生产总值修订为137905.42亿元。

率先成为全国首个14万亿省份,经济总量两年内连跨13万亿、14万亿台阶,第36次全国居首,广东高质量发展的“密码”何在?南都记者采访发现,广东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强劲活力背后,三大趋势不可忽视:制造业加“数”向“新”、未来产业“飞”上风口、科技与产业互促双强。

高质量发展的本质是创新驱动发展,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就是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经济大省、制造业大省,广东拥有丰厚的科技创新资源和雄厚的科技创新实力。如今,站在GDP14万亿元的“高地”,“以新提质”是广东“向上突围”的必由之路。

2月5日,农历正月初八,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将在广州召开,围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主题,汇聚党委政府、行业专家、企业家代表等各方力量,共谋高质量发展。这也是广东连续第3年在春节后首个工作日,通过召开高质量发展大会,擂起催征鼓、吹响冲锋号,动员全省上下敢为人先、勇立潮头,奋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续写“春天的故事”。

智造升级

加“数”向“新”规模居首

当前,技术创新对行业的支撑性与颠覆性作用已成为多数传统制造企业的共识。新质生产力之所以“新”,正是在于其以新的技术、新的生产方式、新的产业形态,驱动生产力向新的质态跃升。

依靠制造业“起家”的广东,深知传统制造业只有找到与科技创新的最佳“结合点”,才能“老树发新枝”。

近年来,广东促进制造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持续提升先进产能比重。2024年,广东一体推进工业企业技术改造、设备更新和数字化转型,创新探索“链式改造”的数字化转型实践模式,推动超1万家工业企业技改数转。

随着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广东智造正在向“新”而行。省工信厅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

——2024年,广东全省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长11.5%、连续24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

——工业设备更新投资增长17.9%、增速创2016年来新高。

——全省数字经济规模达6.9万亿元,连续8年位居全国第一。

广州致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致景科技”)就是广东“智造升级”大军中的一员。“以前我们找一件衣服的面料,可能需要5~7天甚至更久时间,现在3分钟就可以了。”南都记者在致景科技采访时了解到,其自主研发的“对布机器人”,通过“智能硬件+AI+大数据”技术,可把所有的布料参数化、信息化,收集它的密度、克重、织法、颜色、纹路等信息,相当于给每块布料一个“身份证”,进而搭建了一个非常齐全的布料标准化数据库,实现快速精准匹配面料。

该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致景科技通过推动全产业链的数字化、智能化、集群化升级的同时也推动了中小服装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

美的厨热洗碗机工厂也是家电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模板”。据美的洗碗机工厂数字化负责人介绍,过去在工厂车间,主要依靠人工排产、调度、搬运。如今通过数字化、智能化系统,聪明的“数字大脑”帮助完成自动排单、码垛入库与出库。该负责人表示,目前,生产线最快18秒就能下线一台洗碗机,从上线到下线生产一台洗碗机最快只需要890秒作业的时间。

图片

美的厨热洗碗机顺德工厂生产线。南都记者张静 摄

致景科技和美的厨热洗碗机工厂正是广东智造升级的缩影。数据显示,2024年,广东9家制造业企业进入世界500强,培育省级“链主”企业53家。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新增60家、累计190家,增量排名全国第一。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新增561家、累计2089家,均居全国第二。累计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2.7万家,占全国近1/5。

工业为支撑全省经济总量稳居全国之首作出重要贡献。2024年,广东新推动5500家企业“小升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7.39万家、占全国1/7。

新兴产业

率先“起飞”跑出“加速度”

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是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要求。在这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广东紧盯颠覆性、前沿性技术,抓牢战略性、先导性产业,努力成为主要的创新策源地。

以技术创新为根本特征的新模式、新业态、新产品,在广东各地各领域不断涌现,揭示着新质生产力的蓬勃发展之势,为经济第一大省提供源源不竭的发展动力。

率先“起飞”的是低空经济。数据显示,广东全省低空经济企业数量超1.5万家,占全国低空经济产业链企业30%以上,产业规模超千亿元。亿航智能成为全球首家三证齐全的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企业,小鹏汇天建设全球首个大规模量产飞行汽车工厂,深圳获批建设国家低空经济产业综合示范区。

图片

亿航EH216-S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南都记者张静 摄

“人工智能+”也跑出“加速度”。自2018年起,广东连续布局4批“新一代人工智能”专项,通信、智能机器人、无人驾驶等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

2024年,广东6家企业入选全国首批卓越级智能工厂,23家企业入选国家级5G工厂,组建省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省机器人创新中心,工业机器人产量超24万台(套)、增长31.2%,产量占全国44%、连续5年居全国第一。

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新领域”,广东印发《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行动方案》,提出瞄准未来网络、通用智能、生命与健康、低碳能源、先进材料、未来空间和量子科技七大重点领域。

2025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广东将大力发展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低空经济、新型显示、新型储能、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来产业,实施“人工智能+”行动。

以新型储能产业为例。当下,新型储能技术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抢占能源战略和装备制造业新高地的重要领域。

据广东能源局测算,1度电(1千瓦时)支撑广东GDP产出约15元——经济第一大省背后是用电第一大省。发展新型储能,无疑是广东实现“双碳目标”的战略之举、长远之策。

在广州市白云区储云街8号,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的国家储能大厦拔地而起。以之为中心,20多家储能上下游企业分布在同一条街上。从实验到制造再到市场,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初具雏形。

专家认为,面对未来产业、颠覆性技术等“无人区”,广东要进一步开放新场景,用好技术资源、数据资源等。同时还需要有效市场、创新主体以及充满活力的营商环境进行结合,形成“热带雨林”式的创新生态,从而不断培育新质生产力,成为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量。

互促双强

企业成为科技创新主力军

如何“以新提质”?在新时代的背景下,科技创新已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用科技改造现有生产力、催生新质生产力是“以新提质”的关键途径。

近年来,广东以建设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牵引,构建高水平的区域创新体系,以科创平台为抓手,为广东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提供坚实支撑。

研发投入强度3.6%左右,拥有6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8年居全国第一,“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连续5年居全球第二,全省研发投入、研发人员数量、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发明专利有效量、PCT国际专利申请量等主要科技指标均居全国首位——在这组2024年的“硬核数据”中,广东的创新能力可见一斑。

这些科技成果如何实现转化?这是推进产业科技创新的一道必答题。通过产学研协同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广东让早期、原创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闯入大市场。以坐落于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东莞的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为例,成立近6年来,该实验室实践出一套科研成果产业转化体制机制,坚持“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特色,推动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

走进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句标语:“在科技成果向产业化转移的死亡谷上架一座铁索桥!”

依托国家实验室、省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重大科学装置组织,广东科创平台的布局日趋完善,形成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集聚区,不仅吸引了众多国内外顶尖科研团队,同时培育了一批高成长性的科技企业,成为广东省科技创新的重要引擎。

2024年,两家来自广东的自动驾驶企业文远知行、小马智行,先后登陆纳斯达克,分别成为全球Robotaxi(无人驾驶出租车)领域第一股、第二股。比亚迪第1000万辆新能源车下线,华为麒麟、鲲鹏、鸿蒙形成自主生态,亿纬锂能量产600Ah以上大电芯……企业已经成为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全省主营业务收入5亿元以上的大型工业企业全部设立研发机构,约九成科研机构、科研人员、研发经费、发明专利申请均来源于企业。

2025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梯度培育创新型企业,支持科技领军企业牵头组建体系化、任务型的创新联合体。

企业的创新带动着发展新动能加速成长,产业科技互促双强,正在为广东高质量发展激发持续的“创新力”。


今日报纸

手机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