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光大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光大银行”)零售与财富管理部客户营运中心,计划招聘3位“贷款业务电话催收岗”人才,要求学历为大学本科及以上,有较强的上进心和服务意识,抗压能力强。
图源光大银行官网。
记者留意到,除了光大银行外,近期还有三湘银行、微众银行等也纷纷“亲自下场催收”。
对此有专家认为,银行招聘催收人才,对催收行业的规范发展来说并不是一件坏事。与此同时,也从侧面说明在不良资产增加的背景下,部分银行不良贷款增多,导致催收压力比较大。
记者查阅光大银行财报:2023年该行不良贷款率与上年末持平,但不良贷款余额有所上升,较上年末小幅增加28.02亿元至474.76亿元。其中,房地产行业的不良贷款余额同比增加18.81亿元,占比从2022年末的15.56%升至18.6%;拨备覆盖率较上年末下降6.66个百分点至181.27%。
此外,近半年来,光大银行及分支行因“贷款业务违规”等问题累计被监管部门处罚1196万元。
不良贷款余额增加至474.76亿元
今年3月底,光大银行发布最新财报显示,该行 2023 年实现营业收入 1456.85 亿元,同比下降 3.92%;归属于该行股东净利润 407.92 亿元,同比下降 8.96%;归属于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 406.52 亿元,同比下降 9.2%。
对于净利润降幅快于营收降幅,光大银行行长王志恒在业绩发布会上解释称,在营收整体降幅 3.92% 的情况下,净利润下降 8.96% 的主要因素是信用减值的拨备增加了 16.77 亿元,“在营收下降的情况下加大了拨备计提的力度,特别是在去年四季度加大了拨备计提的力度。这些措施对短期的盈利能力确实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是对长期的盈利能力是一个更根本的保障”。
2023年该行不良贷款率与上年末持平,但不良贷款余额有所上升,较上年末小幅增加28.02亿元至474.76亿元。其中,房地产行业的不良贷款余额同比增加18.81亿元,占比从2022年末的15.56%升至18.6%;拨备覆盖率较上年末下降6.66个百分点至181.27%。
截至2024年一季度,该行的不良贷款余额持续增加。据2024年一季度财报显示,光大银行实现净利润 124.95 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 0.33%;实现营业收入 344.87 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 9.62%。报告期内光大银行资产总额约为 6.90 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 1.84%,其中贷款和垫款本金总额 3.91 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 3.15%;负债总额 6.33 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 1.80%,其中存款余额 4.12 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 0.73%;不良贷款余额 486.80 亿元,比上年末增加 12.04 亿元;不良贷款率 1.25%,与上年末持平;拨备覆盖率 185.10%,比上年末上升 3.83 个百分点。
银行组建专业催收团队,有助于促进市场规范
对于不良贷款的持续增长,光大银行将如何应对?此次招聘“电话催收岗人才”是否可以助力优化不良贷款?记者致电光大银行了解相关情况,公司客服人员表示已将问题反馈给业务部门。截至发稿,记者尚未收到有效回应。
据光大银行发布的招聘公告显示,此次招聘专属运营团队电话催收岗的岗位职责包括:负责对分配的贷后账户进行管理,对违约客户及时进行电话告知;了解客户情况,登记客户信息和还款信息;建立管理台账并及时跟进并更新信息;协助进行过程管理和账户数据的分析与总结,并总结提供风险策略的优化建议;协助建立相关规章制度和流程规范。任职条件要求学历本科及以上,年龄35周岁及以下,有较强的上进心和服务意识,抗压能力强等。
记者采访业内人士了解到,催收是银行处置不良资产的方式之一,通常包括机构自身催收和委外催收两种方式。但委外催收的合规问题一直是银行管理难点。外包催收机构由于以民营资本为主导,门槛低,从业人员良莠不齐,导致软暴力催收现象屡禁不止。
为减轻资产质量压力,今年以来,不少银行正在加强催收团队建设。除光大银行之外,还有湖南三湘银行、微众银行、网商银行近日也发起催收人才招聘信息,并且对催收人才提出更高要求。
5月31日,湖南三湘银行发布招贤海报称,为更好地实现战略发展目标,根据业务发展需要,现面向全国引入7个岗位的高级人才,其中包括高级催收管理人才和高级电催人才。从招聘要求来看,上述两个岗位不仅需要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优先考虑金融、法律、财会等相关专业背景,还包括有五年及以上催收管理工作经验。此外,还需具备优良的账款催收技巧,能独立主导催收技巧培训及催收任务指标达成。
5月29日,微众银行在官网发布一则关于业务运营支持岗位的社招信息,该岗位的日常职责包括,负责委外催收作业、品质合规性、催收强度的检查监测,确保委外催收机构不良资产清收资源投入的及时性和有效性;负责委外催收政策在催收机构的执行情况监测等。该岗位要求有至少5年委外催收管理或至少3年一线催收相关的工作经验。
对此,有业内人士认为:贷款催收作为贷后管理的措施之一,一直以来受到金融机构的重视。部分金融机构通过招聘催收人才来加快培育、完善贷后管理队伍,有助于加强贷后管理,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近年来,一些周期性问题、长期积累的结构性问题逐步显现,银行不良资产有所增加。在个人信贷领域,因为借款人工作、收入等情况发生变化,个人贷款、信用卡等逾期率有所上升。在这种情况下,完善贷后管理手段、提升贷后管理水平成为金融机构的必然选择。
知名经济学者盘和林亦表示,当前催收市场越来越法治化,催收公司生存空间正在缩小,当然,尚未完全断绝,银行为加大不良信贷回收,势必要发展自己的“法治化”催收团队。
此外,监管制度完善特别是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强化,对催收外包工作提出更高要求,也推动了金融机构通过建立完善的内部催收团队来加强催收工作。3月18日国家金融监管总局修订公布的《消费金融公司管理办法》提出,消费金融公司要建立健全消保工作机制,落实催收管理主体责任。中国互金协会5月15日发布的《互联网金融个人网络消费信贷贷后催收风控指引》规定,金融机构和第三方催收机构应加强催收组织管理,明确具体负责催收业务的管理部门,指定一名高级管理人员负责管理相关工作,有条件的金融机构可组建专门负责催收业务的部门。
采写:奥一新闻记者 管玉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