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技术转移转化报告发布,探索“华南高地”新途径

2023-11-20 23:34作者:王倩,刘婕来源:奥一新闻编辑:周晓媛

加快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之一,也是转化为新质生产力的关键。

2023年11月20日,“将科技成果更好转化为新质生产力”——2023年粤港澳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系列研究成果发布暨南沙创新发展论坛举行。本次论坛发布了《将科技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粤港澳大湾区技术转移转化报告(2023年)蓝皮书》、《创新管理 南沙实践》及《南沙科技成果转化十大案例》系列研究成果,全面展现了一年来粤港澳大湾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发展成效和生动实践。

图片

2023年粤港澳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系列研究成果发布暨南沙创新发展论坛

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粤港澳创新合作,构建开放型融合发展的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集聚国际创新资源,优化创新制度和政策环境,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着力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全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企业技术需求活跃

粤港澳大湾区科技转化政策与成果质量双提升

《将科技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粤港澳大湾区技术转移转化报告(2023年)蓝皮书》(以下简称《蓝皮书》)由广州市科学技术局、广州市南沙区科学技术局指导,华南技术转移中心组织编写,广东省技术市场协会支持发布。《蓝皮书》从政策、供给、需求等七个维度系统分析粤港澳大湾区科技成果转化发展现状,从供给面、需求面、服务面等六方面凝练粤港澳大湾区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主要问题,从模式转变、成果供给、转化需求等七个方面提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建议,从“四地”“一站”“一区”等六个维度提出将南沙打造成为华南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高地的具体路径。

《蓝皮书》指出,大湾区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法规与成果质量双提升,企业技术需求活跃。随着广东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法规体系不断完善,港澳科技创新政策及规划与内地加速融合接轨。在科技成果转化供给方面,截至2022年底,广东有效发明专利量达53.92万件,连续13年居全国首位,其中,高价值发明专利有效量26.07万件,总体数量为第一位,体现出大湾区科技成果产出质量的不断提升。2022年广东省高校院所研发支出经费中来自企业的资金涨幅高达553.55%,企业作为技术市场中最大的需求主体,有效激活了高校院所的科研力量和创新源泉,充分带动高校院所的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有力促进了科技事业的发展和技术市场的繁荣。

《蓝皮书》显示,粤港澳科技创新合作机制日趋完善、大湾区内创新要素跨境流动愈加便利、高校合作办学带动科技成果转化。站在新时代、新征程和新起点上,南沙肩负着打造华南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高低的使命重担。


擦亮“未来之城”科创底色

加快建设华南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高地

近年来,南沙区已基本形成了“1+1+3+N”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南沙科学城、中科院明珠科学园建设稳步推进,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已建成开学,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正在创建国家实验室基地,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已与中国科学院、高校等合作共建了22个高水平科研机构和370个创新平台。为进一步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推动创新链条向前端移动,以高质量科技成果供给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南沙将打造成为湾区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体制改革“先行地”、创造与供给“制高地”、转化落地“首选地”、国际技术转移“桥头堡”与“枢纽站”、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富集地”、科技金融与成果转化融合“试验区”。

《蓝皮书》建议,一是强化南沙重大创新载体的科技创新能力,增加科技人才引进,加强科研机构建设,引导资金流向具有应用潜力的科技成果研发项目,加速科技成果的研发与供给;二是继续发挥广州南沙科技成果转化联盟的资源汇集与成果转化催化作用,以科技转化联盟的影响力吸引海内外优秀的技术研发机构落户南沙;三是积极推动在南沙区共建优秀大学分校,以此为基点引入更多的高端科研技术人才来到南沙、落户南沙,增强科技研发实力。

技术转移院士专家共襄盛会

齐议粤港澳大湾区科创新动能

论坛上发布了《南沙科技成果转化十大案例》(以下简称《十大案例》),并举行了颁奖仪式。《十大案例》以南沙先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研究对象,深入剖析和提炼南沙十大代表性企业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从国有企业产业链孵化、新型研发机构转化、政产学研合作转化、自主创业、高质量专利许可等五个方面凝练科技成果转化的南沙模式,为南沙广大科技企业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提供经验借鉴。

入选案例代表、广东健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曾彬表示,此次入选《十大案例》是对广东健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1+1+N”模式的充分肯定,“1+1+N”模式即“1个高层次人团队+1个高端研发平台+多个技术产业化实体”的产学研合作转化模式。广东健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该模式下打破了国外企业在口腔修复领域的市场垄断,实现口腔颅颌面植入式技术高质量、高效益转化。希望该模式能够给相似领域的创新团队提供参考和启发。

会上,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功能复合材料技术专家、上海交通大学深圳研究院执行院长刘河洲教授作《高校与地方政府开展科技创新合作的体制机制与成果转化》主旨演讲。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协理副校长、人工智能学域主任熊辉教授发表了题为《探索高校知识转移新范式》的主旨演讲。

随后圆桌论坛环节,以“畅通科技成果转化多方联动机制”为主题,在华南技术转移中心总裁李奎博士主持下,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创业中心副主任,微电子学域实践教授白煜,香港生产力促进局内地附属公司总经理、香港生产力促进局高级顾问温秋明,广州工业智能研究院院长于广平,丹麓管理合伙人及北京总经理许谦,北京电子控股集团761工场总经理夏文欢从粤港澳大湾区技术转移转化模式探讨、存在堵点、破题思路等角度展开思想碰撞与观点交流。

图片

圆桌会议现场。

此次论坛采用“3+2+N”的办会模式,“3”即三个粤港澳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研究成果;“2”即1个广东省技术转移智能匹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由华南技术转移中心联合来自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等人工智能技术专家团队共建,研发技术转移智能匹配系统关键技术,已申请专利20项,授权5项)+1个广州南沙新区科技创新母基金2023年天使类合作机构(广州南沙新区科技创新母基金发挥“以投促引”功能,服务广州“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战略,以“子基金+直投”模式运作。重点投资半导体与集成电路、新能源、生物医药与健康、先进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消费等重要产业领域,与链主企业、产业龙头、头部机构合作构建超6000亿元的产业基金集群);“N”整合及链接超过100家企业、科研院所、创新平台展、金融机构、服务机构等资源,打造“港澳成果+南沙转化+湾区应用”科创产业生态链,奋力开创南沙科技创新工作新局面,支撑引领南沙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采写:奥一新闻记者 王倩 刘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