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晚7时,在古琴艺术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二十周年之际,首届湾区古琴非遗文化艺术周开幕式暨纪念“古琴艺术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二十周年”音乐会在宝安区西乡会堂举行。
本活动是宝安区宣传文化体育发展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由龙人古琴研究院、北京乐器学会、致公党广东省委会海外联谊委员会指导,深圳市宝安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深圳市宝安区西乡街道办事处、深圳市九嶷古琴学会主办,深圳市宝安区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中心(文化馆)、深圳市宝安区西乡街道公共服务办(文体)、深圳市宝安区古琴协会承办,中国龙人古琴文化村、致公党宝安总支协办。
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二级巡视员陈绍华,致公党深圳市委会副主委、市民政局副局长杨浩勃,宝安区宣传、文化、教育、文联等相关部门领导,河源市、广州市增城区文广旅体局等市、区领导、嘉宾和现场观众1000余人出席了活动。
以琴为媒 打造非遗文化盛宴
当晚,由“鼓王”谢胜利、宝安区古琴协会副会长郭满演奏的琴鼓合奏《神人畅》拉开了艺术周的帷幕。古琴的唯美,中国大鼓的雄壮,在宝安的土地上,齐奏出余韵悠长的中华传统之美。宝安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副局长张琼在开幕式上表示,宝安区以古琴艺术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周年为契机,策划开展了本次活动,旨在搭建古琴艺术的展演展示平台,促进古琴艺术交流提升,打造具有社会影响力的宝安原创非遗品牌,助推古琴艺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据深圳市九嶷古琴学会会长陈碧勇先生介绍,中华五千年辉煌的文明史,古琴艺术从先秦一直活态流传到今天,蕴含着博大精深的哲学和文化思想。始终保持着早期特征,展现中华传统民族音乐,特别是汉族音乐的文化基因。首届湾区古琴非遗文化艺术周从11月7日持续至9日,将在西乡会堂举办纪念“古琴艺术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二十周年”音乐会,在宝安区文化馆举办龙琴展——当代古琴作品展、传承与发展研讨会、湾区古琴产业化发展研讨会、“斫木游心”音乐会、“太古新韵”音乐会等7项重磅活动,通过形式多样、精彩纷呈的活动,展现古琴独特的艺术魅力与厚重的文史底蕴,为市民呈献一场隆重的非遗文化盛宴。同时,以琴为媒,探索打造具有社会影响力的宝安原创非遗品牌。
活动还邀请到了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毛佩琦,文化和旅游部梅兰芳纪念馆原馆长、二级研究员刘祯,古琴艺术家、龙人古琴研究院执行院长杨青,天津音乐学院教授、中国琴会副会长李凤云,斫琴家、龙人古琴创始人谢建东等艺术大咖莅临现场,通过多项研讨、座谈活动,共同梳理历史与当下的琴学文化脉络,进一步普及、弘扬古琴文化。
琴道宝安 梦回千古诗情
琴者,乐之统也。古琴文化源远流长,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古琴于2003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它贯穿着整个华夏文明的进程,也寄寓着中国人的情怀与审美。当晚,《琴道宝安》——纪念“古琴艺术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二十周年”音乐会在宝安区西乡会堂同步开启。以琴的古雅、诗词的唯美、音乐的深情,与琴友知音共享琴歌雅韵,梦回千古诗情。
音乐会由天津音乐学院教授、天津音乐家协会副主席王建欣,古琴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陈芷菁共同主持,中央音乐学院硕士杨南潇演奏的古曲《碣石调·幽兰》,深圳市九嶷古琴学会会长陈碧勇演奏的《乌夜啼》,广东省古琴研究会会长谢东笑演奏的《南风畅》,古琴艺术家、教育家杨青演奏的《梅花三弄》,天津音乐学院教授李凤云、王建欣演奏的《颐真》等经典曲目轮番上演。古琴之音,清幽悠扬,仿佛穿越时空,传唱千年古韵,将现场观众带回到古代的诗词画卷中,传递宝安文明新声。
高质量发展 打造“双创”样板
近年来,在高质量发展主题下,宝安区立足“深港文化之根”,深入挖掘历史人文资源,在谋划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中,明确提出实施本土历史文化“双创工程”,积极打造文化遗产研学基地和“一街道一特色”文化品牌体系。2023年,宝安区新增21个区级非遗项目名录,至今累计公布六批次共67个非遗项目名录,数量居全市之首。宝安区通过非遗在社区、非遗课堂、非遗传习馆等系列品牌项目和政策措施,全方位做实新时代非遗保护传承工作。
同时,宝安区积极探索“文化+”融合发展路径,围绕商圈品质提升和节庆节日氛围营造特点和要求,组织开展醒狮闹春暨国风民俗大巡游、滨海廊桥时光影像展、“廊桥明月夜”中秋主题活动、领湾·空中草地音乐会等活动近300场,直接参与市民超200万人次。如2023年举行的“廊桥明月夜”中秋主题活动,赏木偶戏、皮影戏,逛古风集市、看荧光舞狮,猜趣味灯谜、品诗词吟咏,看汉服巡游、听国风音乐,让广大市民中秋之夜在滨海廊桥诗情画意、唯美浪漫的气氛中共赏明月、欢庆佳节。各街道致力于将地域文化展示与特色旅游活动融为一体,通过多元呈现,丰富活动体验,打造出西乡北帝古庙“三月三”庙会、沙井金蚝美食民俗文化节等一批各具特色、备受欢迎的文旅活动,助力宝安文化强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