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钱就能绕过“青少年模式”?未成年人网络保护防线要筑牢

2023-10-18 16:32作者:林思思来源:奥一新闻编辑:南都号

“青少年模式”是网络风险的一道“屏障”。2019年起,国家网信办试点推广“青少年模式”,该模式会在使用时段、时长、功能和浏览内容等方面对未成年人的上网行为进行规范,帮助未成年人过滤网络不良信息,减少网络依赖。

但却有不法App声称,只要购买会员即可绕过“青少年模式”。近日,天津市滨海新区人民法院审结一起购买会员绕过“青少年模式”的不正当竞争案,最终法院判决被告赔偿300万元。

近年来,将“青少年模式”“防沉迷系统”当成商机的现象并不少见,绕过、破解的攻略在网络上也随处可见,对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造成阻碍,“青少年模式”技术升级的必要性不言而喻。2023年8月,国家网信办研究起草了《移动互联网未成年人模式建设指南(征求意见稿)》,将全面升级“青少年模式”为“未成年人模式”,拓宽模式覆盖范围,并实现软硬件三方联动,进一步增强模式的安全性。

购买App会员即可关闭“青少年模式”弹框

据滨海新区人民法院介绍,原告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腾讯数码(天津)有限公司共同运营的“腾讯视频”及“腾讯NOW直播”,App内设置了“青少年模式”,打开首页即会有弹窗提示。据App的服务协议约定,用户不得干涉、破坏涉案软件的正常运行,不得增加、删减、变动软件的功能或运行效果,不得实施任何危害未成年人的行为。

被告北京某公司运营的App以“广告拦截自动跳过启动页广告”为卖点,吸引用户安装,随后强制要求用户对其软件开启“无障碍权限”,得以直接读取用户手机屏幕上的内容和控制屏幕,获悉用户的操作行为并自动执行操作。

该App将“青少年模式”弹框自动关闭功能作为“会员尊享特权”之一,并以“限时免费”为噱头,引导用户选择开启该功能,一旦开启,用户再打开“腾讯视频”及“腾讯NOW直播”等网络音视频软件时,该App则会自动跳过或屏蔽“青少年模式”的入口弹窗,使得用户无法通过首页提示使用“青少年模式”。

滨海新区法院经审理认为,被诉行为既违反了未成年人保护的相关法律规定以及相关监管部门的指导意见,又损害了其他经营者的竞争利益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其跳过、屏蔽“青少年模式”入口弹窗功能也覆盖了网络音视频领域多款第三方应用软件,导致保护未成年人的功能设计落空,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和行业生态,构成不正当竞争。

最终,法院判决被告赔偿原告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腾讯数码(天津)有限公司300万元的经济损失。该案宣判后,原、被告均未上诉,达成执行前和解,现已履行。

图片

某平台的“青少年模式”弹窗。

破解“青少年模式”“防沉迷系统”成为商机

“青少年模式”是我国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2019年起,国家网信办试点推广“青少年模式”,该模式会在使用时段、时长、功能和浏览内容等方面对未成年人的上网行为进行规范。2021年,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正式施行,其中第74条第二款规定,网络游戏、网络直播、网络音视频、网络社交等网络服务提供者应当针对未成年人使用其服务设置相应的时间管理、权限管理、消费管理等功能。

这是对网络服务提供者的一项强制约束,但在大部分网络平台都逐渐上线了青少年模式的同时,有商家却反其道而行之,做起了“青少年模式”的生意。青少年群体数量庞大,是短视频、直播、网络游戏的重要用户群体,在利益的驱使下,市场上出现了不少破解“青少年模式”的第三方App/工具,把“青少年模式”当成赚钱工具。在搜索引擎网站输入“绕过青少年模式”“绕过实名认证”等关键词,就能轻松找到破解“攻略”。

而除此以外,在涉及游戏方面,网络上游戏租号业务、代实名业务、绕过实名认证工具比比皆是,甚至形成了灰色产业链,让防沉迷系统形同虚设

当前智能设备在青少年群体中相当普及,青少年也成为了网络生态的重要主体。但近年来网络上未成年人打赏主播、充值游戏的案例屡见不鲜。

天津16岁中学生两个月给主播打赏160万元;河南一12岁男孩玩游戏充值三个月花光10万;广州9岁小孩用家里老人的手机玩游戏充值4万多……

据广东消委会数据,今年以来出现未成年人利用成年人(主要是家长)账号进行大额游戏充值消费的新情况,引发众多家长投诉,相关矛盾纠纷增多。上半年广东各级消委会受理游戏类投诉23576件,占投诉总量12.91%,同比增长了58.08%。

诸如种种,严重影响到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的推进。而本案是全国首起涉“青少年模式”的不正当竞争案,在保护和促进公平竞争的同时,也引起了社会对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重视。

滨海新区人民法院指出,本案的处理,系法院发挥司法能动作用、妥善处理新业态下新型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表现,同时也向全社会表明司法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的鲜明态度,肯定了“青少年模式”上线以来,在帮助未成年人减少网络依赖和不良信息影响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同时对屏蔽“青少年模式”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予以严厉打击,对于维护互联网产业的公平竞争秩序,推动网络音视频产业健康发展,落实未成年人保护及未成年人防沉迷机制具有积极意义。

“青少年模式”将升级为“未成年人模式”

为切实强化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近年来,国家网信办指导网站平台持续推进青少年模式建设,扩大覆盖范围,优化功能设置,丰富适龄内容。

为进一步提升模式效能,立足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新形势新要求,今年8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就《移动互联网未成年人模式建设指南(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其中提到,将全面升级“青少年模式”为“未成年人模式”,推动模式覆盖范围由App扩大到移动智能终端、应用商店,实现软硬件三方联动,方便用户一键进入模式,为未成年人营造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这一举措标志着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将进入一个更为全面、深入的阶段。

据了解,过去“青少年模式”主要针对单个应用程序,应用程序之间不互通,家长只能轮流在各个App上进行设置。而《征求意见稿》中提到,“未成年人模式”应在移动智能终端、应用程序和应用程序分发平台之间应实现联动。

具体来看,在移动智能终端一键启动未成年人模式后,应用程序、应用程序分发平台应自动切换到未成年人模式界面;在移动智能终端退出未成年人模式后,应用程序、应用程序分发平台应自动切换到普通模式界面。

同时,未成年人模式应支持家长或未成年人用户通过账号在多移动智能终端(包括同一厂家的相同类型或不同类型的多个移动智能终端)进行统一设置。用户通过登录统一账号,自动将该账号下其他移动智能终端的已有配置复制到本地并开启。

也就是说,升级成“未成年人模式”后,只要在移动智能终端开启未成年人模式,即可实现App、应用商店的“一键设置”,使未成年人保护更加便捷。

此外,为了未成年人模式能够真正发挥实际作用,《征求意见稿》中还提到,移动智能终端应具备防绕过功能。在进入未成年人模式后,移动智能终端应在家长验证并确认后才能执行退出未成年人模式或恢复出厂设置等操作。开启未成年人模式的移动智能终端应确保提供未成年人模式服务功能的图标始终保持在桌面一级页面,不被卸载、冻结和隐藏,进程不被强制结束。

总体来看,“未成年人模式”扩大了保护的覆盖范围,优化了一键进入功能,强化全流程监管,使模式不易被“绕过”,对过去“青少年模式”进行了针对性的改良升级。


采写:奥一新闻 林思思

今日报纸

手机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