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近期深圳市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出炉,各区的经济数据引发密切关注。作为近年来崛起的深圳投资创业新热土,光明区交出了“2023年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700.87亿元,同比增长8.5%”的亮眼成绩单。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1.12亿元,同比下降3.7%;第二产业增加值为488.17亿元,同比增长7.9%;第三产业增加值为211.58亿元,同比增长10.2%。这波上扬走势,光明是如何做到的?有哪些经济新趋势在出现?
宜居宜业新热土
人气旺——消费势头强劲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光明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2.77亿元,同比增长20.0%,较全市增速高出8.5个百分点。汽车类商品持续发力,限额以上汽车类企业零售额增长89.2%。
消费旺就是人气旺。近年来,随着光明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城市战略定位的确立,辖区各类优质资源加速集聚,人口聚集效应显著,人口规模快速增长。根据《深圳市光明区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全区年末常住人口115.09万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48.09万人相比,增加67万人,增长接近140%。
快速增长的人口基本盘,既为消费市场准备了空间,也倒逼城市配套功能不断完善。近三年来,蓝鲸、万达、华润N次方等商业综合体陆续开业;今年上半年,光明区陆续开展了“岁末年初促消费”和“汽车欢乐购”消费补贴活动,结合春节、五一、端午节等消费节点,投入9000万元聚焦汽车消费、餐饮零售、咖啡休闲、文体旅游等重点行业补贴消费者,并联合电商平台和辖区商业综合体实施配套活动,助推辖区零售、餐饮、文旅等行业加快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光明的消费市场留住的不仅是本地消费者,更是凭着开放性、独特性以及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深圳北部乃至全市的消费新增长极。
8月4日晚,“FINE光明”仲夏悠享季3大品牌活动——“WOW Summer!光明自然生活节”在虹桥公园南广场精彩启幕。启幕仪式上,高颜值的虹桥公园南广场正式对外开放。帽子咖啡、冠军湖等虹桥公园南广场综合商业集群及生态会客厅首次亮相。虹桥公园一经问世就成为顶流,吸引了众多慕名打卡者,成为打响光明知名度的一张形象名片。如今,随着虹桥公园自身的元素不断升级,以及周边吃、住、玩等配套功能的不断完善,来到光明的“流量”正在沉淀为实实在在的“留量”。
光明自然生活节
在上半年经济数据中,限额以上汽车类企业零售额增长89.2%的数据也不容小觑。这意味着光明国际汽车城在促消费方面异军突起。从一片老旧的工业区,变身深圳市规模最大、品牌最全的汽车城,光明国际汽车已经聚集了40多个汽车品牌。项目启动至今已经实现汽车销售总额超70亿元。
稳经济、促发展、促消费、提信心,光明区正在让消费市场越来越有元气,居民的生活越来越有幸福感。
底盘稳——战新产业比重超六成
如果说消费数据透露的是光明人气,战略性新兴产业数据印证的则是光明底气。
今年上半年,光明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0%,较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高1.7个百分点,占GDP比重超六成,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支点。其中,新能源产业增长134.6%,大健康产业增长36.3%,高端医疗器械产业增长23.0%。
占比大、增速快,今天的“开花结果”,源头是光明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的“伏脉千里”。近年来,光明全力落实深圳“20+8”产业集群规划部署,布局“8+5”产业集群,其中8即为超高清视频显示、新材料、高端医疗器械、生物医药、智能传感器等8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以优质空间、有力政策、优质服务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近期,光明区即将出台《光明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大力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其中鼓励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对现有生产设施、生产工艺进行改造提升,对技术改造项目投资额的一定比例给予奖励,单家企业年度最高奖励4000万元。叠加前期光明区陆续出台的“8+5”产业政策和“1151”产业空间政策,已形成支持企业全生命周期发展的政策体系,有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以重点打造的高端医疗器械产业为例,光明制定出台相关产业政策,全链条培育壮大高端医疗器械产业,已集聚140多家医疗器械企业,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3家,专精特新企业48家,制造业单项冠军2家,形成势头强劲、生态完备的发展局面。
2022年,光明区医疗器械产业总产值291.1亿元,位列全市第一,同比增长24.2%,约占全市比重30%。到2025年产值规模有望突破700亿元,初步形成独具核心竞争力的高端医疗器械产业经济圈层。
卫光生命科学园
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势如长虹的,是光明科学城24个重大科技创新载体带来的科研资源、人才资源。还是以高端医疗器械、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为例,光明区不仅有合成生物研究、脑解析与脑模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精准医学影像设施,还集聚了深圳湾实验室、深圳医学科学院(筹)、中山大学深圳校区、深圳理工大学(筹)等科研机构、高校。在医疗资源方面,光明区拥有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深圳市中医院(光明)、中国科学院大学深圳医院(光明)等3所高水平研究型临床医院。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领未来发展的新支柱、新赛道。光明区加快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把科技创新摆在突出位置,激发更加强劲的发展动能。
助力强——金融“活水”浇灌科学之城
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观察光明区的经济数据,可以上述这句话来形容金融业。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光明区金融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5%,拉动GDP增长0.5个百分点。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保持快速增长。其中,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增长18.3%,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增长18.4%。
这种快速增长的态势与光明科学城的发展建设同频共振。据了解,由于科技创新领域投资具有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等特点,资本不足成为约束其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加速布局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同时,光明区坚持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重点依托科技产业大力推进金融服务创新。
在第十七届中国基金合伙人峰会上,深圳发布的“20+8”产业集群基金第二批基金主要围绕7个产业集群,配置5只专项基金,其中脑科学与类脑智能产业、高端装备产业中的精密仪器产业在光明区都有重点布局。
目前,光明区筹划总规模100亿元的光明科学城母基金,落地总规模30亿元的光明区政府投资引导基金、总规模15亿元的合成生物产业基金,总规模10亿元的脑科学与类脑智能产业基金,联合国开行深圳分行推出总规模100亿元的光明科学城科技金融专项,为光明科学城科技产业蓬勃发展注入金融“活水”。
作为光明区的新地标,光明科技金融大厦也将于今年下半年正式亮相。光明科技金融大厦毗邻凤凰城地铁站、光明文化艺术中心,主塔楼地上42层,裙楼3层,总建筑面积近13万平方米,按照“高端化、专业化、国际化”原则,将打造为光明区科技创新平台、产业金融平台、产业孵化平台,集聚大量科技企业与银行、证券、担保、创投等金融机构,并配套法律、会计、知识产权、科技成果转化等专业服务机构,形成“科技+产业+金融”的多元生态圈,进一步提升光明科学城的金融实力和竞争力。
光明科技金融大厦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6月起实施的《深圳经济特区光明科学城发展促进条例》中,鼓励政策性、开发性金融机构支持光明科学城重大项目的建设和发展,支持在光明科学城建设科技金融功能区,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在光明科学城落户并开展金融创新,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服务,支持光明科学城的科技型企业开展上市挂牌、债券发行、并购重组、再融资等活动。这为光明区开展金融服务创新提供了法治保障。
金融活水浇灌科学之城,光明区高质量发展将插上又一腾飞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