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6日,全市首个区级药品医疗器械注册指导工作站在光明区揭牌成立。注册指导工作站能够提升产业空间承载能力,是优化光明区生物医药产业“软环境”的一个重要举措。该注册指导工作站的落户地址正是一家生物医药专业园区——卫光生命科学园。
从高标准建设硬件,到全方位优化软件,卫光生命科学园致力于打造富有活力的生物医药产业生态。用卫光生物董事长张战的话来说,搭建生态就是要实现创新平台、产业、人才的集聚,“卫光生命科学园要做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集聚发展的高地。”
深入园区,了解园区已经入驻的大院大所、高成长性企业等创新主体,环顾四周密集扎堆的高校、大科学装置等创新载体,就不难明白张战的底气。
位于光明科学城科教核心区的卫光生命科学园,占地面积6.67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为30万平方米,园区瞄准全球生物技术前沿,以合成生物学、脑科学等为重点领域,建设基因、大分子和细胞核心技术平台,打造以创新孵化和成果转化为特色的科研经济生态体系,创建全国首个合成生物成果转化专业园区。
科研+名企+人才,创新能量、要素集聚,卫光生命科学园产业爆发在即。
高标准规划建设,解决生物医药企业发展痛点
卫光生物近40年的生物研发、生产、销售经验,让它从一开始转型就具备了先天优势,能下好先手棋,比如打造的园区污水处理设施是深圳最大的企业污水投资项目。
这是因为卫光生物深知生物医药企业“难上楼”有相当一部分原因是在于污水难处理,建设统一的污水处理设施,可以解决重复建设的资源浪费,同时减轻初期企业的资金压力,让更多的企业将精力投入到研发中去。为了解决这个痛点、难点,企业结合多年的经验,卫光生物斥巨资建设日处理量1000吨的污水处理站,按COD、总磷、总氮、强酸、强碱等种类进行分类收集、分别处理达标后排放。此外,层高6-8米的专业厂房、双回路供电、24小时锅炉蒸汽、危化品中转仓库、24小时冷冻水等基础硬件,全方位满足园区生物医药及科学城周边同类生物医药研发中试企业需求。
对于入驻企业来说,除了内部小生态,光明科学城的大生态也极具诱惑力。卫光生命科学园身处深圳光明科学城核心区,毗邻中山大学深圳校区、深圳理工大学(筹)两所高校,附近还有合成生物研究、脑解析与脑模拟两个大科学装置等重要创新载体,步行即可到达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
“卫光生命科学园作为光明科学城其中一个创新载体,以精准定位,科研助推,全套规划、全链孵化为特色,正在践行推动产业创新的使命,积极发挥光明科学城丰厚的科教研资源,引入龙头企业、高成长高技术性企业。”张战用三高来形容引入的企业,即高科技含量、高成长空间、高层次人才。
据了解,园区共分三期建设。目前一二期已完成全面验收,三期提容申请准备工作正在进行,提容后可增加产业空间约12万平方米。入驻企业达30家,已引入粒影生物、三启生物、中科阿尔诺等9家合成生物企业,与入驻企业及机构合作共建或投资建设各类技术性平台,如大分子CRO/CDMO平台、iPSC重编程平台、微生物资源平台、mRNA技术平台、蛋白测序及通量筛选平台、柔性细胞智能制造平台、疫苗开发平台等等。
卫光生命科学园还重点引入深圳湾实验室光明生物医药创新中心、深圳医学科学院等重大科研机构,聚焦生命科学创新前沿和成果转化中后期,在助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沿途下蛋”的同时,积极做好“捡蛋”“孵蛋”工作,让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深圳湾实验室光明生物医药创新中心是承载深圳湾实验室内部优质项目和行业前沿优质项目转化的重大创新载体。
全产业链配置,增强对高端人才的“黏性”
卫光生命科学园是中科阿尔诺(深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出生“摇篮”。2022,创始人陈阳带领留美十多年的青年博士团队和资金从北京奔赴光明科学城,在卫光生命科学园开启了创新创业征程。
陈阳见到美国科学家成功构建细胞工厂生产活性物质,100立方米工业发酵罐的产能就相当于5万亩的农业种植,用细胞工厂替代农业种植,大幅提高了生产效能,减少了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她暗暗下定决心,要建立中国的细胞工厂。于是一个集实验室、创新工场和应用创新研究院于一体的中科阿尔诺生物公司诞生了。光明科学城是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先行启动区、海内外高层次人才的聚集地、合成生物学的创新高地,十分重视合成生物学技术研究和企业发展,制定了一系列产业支持政策,这是她选择光明的原因之一。
在各类高端创新要素之中,高端人才是重中之重。对于卫光生命科学园来说,像陈阳这样的一批优秀人才加盟,为园区奠定了厚实的腾飞基石。
为了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园区将通过与周边产、学、研、医合作,引入初创孵化项目及科技企业,吸引科研创新人才进驻园区,加上光明区涵盖购房补贴、人才政策、子女入学、医疗保健等优惠条款,触及每一个人才。
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园区靠的不仅是重奖,还有全产业链的配置和服务创新对高端人才产生的“黏性”。园区也将会形成产学研一条龙体系,科研、产业环境、商业模式以及对小微企业的孵化也与国际接轨。
走差异化发展道路,推动产业创新、转化
工业上楼、集聚发展,卫光生命科学园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中担当着先锋者的角色。
“硬性条件来说一线城市的土地越来越稀缺,从原有的分散产业园,到现在向天空要空间,向存量要空间,是当前现状的一种革新。”张战介绍,集聚体内企业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产生“整体大于局部之和”的协同效应,有助于提高区域竞争力,促进区域创新发展。
面对众多国际国内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竞跑者”,面积并不大的卫光生命科学园怎样闯出一条自己的路?张战一再强调,要用好光明科学城的创新资源,走差异化发展道路,做好创新成果的转化。他表示,卫光生命科学园将紧跟光明科学城发展战略,聚焦生命科学创新前沿和成果转化中后期,在推动产业源头创新、产业转化上,除了“引进来”壮大内部的创新资源外,还将“走出去”与中山大学深圳校区等部分高校机构建立创业实践合作,向园区导入院士项目、高端人才等。
生物医药产业投资大、周期长、风险高、技术专业性强、合规要求严格,企业发展中更需要专业化、精准化、个性化的指导与扶持。截至目前,光明区生物医药行业的300多家研发、生产企业中,中小型企业占比超过了80%,近3年增速均在20%以上。
张战表示,光明现在出台了合成生物、脑科学等领域的专项政策,专业性强、扶持精准。他建议,生物医药产业正是由于投资大、周期长、风险高等特点,政策制定后要有持续性、要落地,要助推构建完善的产业生态,强链补链,比如完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有些刚开始可能盈利慢,我们要有耐心。”
结合自身的产业优势,站在光明科学城这个“巨人的肩膀上”,卫光生命科学园的转型脚步迈得顺理成章,又快又稳。
张战透露,下一步卫光生物会复制输出生命科学园模式,“实际上,我们已经迈出了这一步。已经跟广业工业园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纳入卫光的统一建设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