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30日,由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传播研究院策划组织的华南理工大学组建70周年暨建校105年校庆系列学术活动之“大湾区海洋文明建设与对外传播”前沿对话在云端成功举办。此次活动特邀来自大连外国语大学、华南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中山大学、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海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高校和研究机构的跨学科领域相关学术方向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湾区海洋文明与国际传播的相关议题。
参会嘉宾合影
活动伊始,华南理工大学社会科学处副处长贾海龙教授代表学校社科处作会议致辞,介绍了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传播研究院的建设情况。作为华南理工大学、中国外文局和广州市委宣传部三方合作共建的高端智库,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传播研究院自2022年10月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以新视角展开国际传播研究和人才培养,提升湾区国际传播能力,打造国际传播的“广州模式”。贾教授指出,本次前沿对话的举办将有助于提炼湾区海洋文明的精神标识与文化精髓,探索湾区国际传播研究的新范式。
贾海龙教授为本次活动致辞
接下来的主题演讲环节由广州市文物博物馆学会会长、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二级研究员全洪主持。首先,由大连外国语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特聘教授、国际传播研究院名誉院长唐润华带来了《海洋命运共同体国际传播的议题设置》的主旨演讲,重点阐述了海洋命运共同体如何才能够从“理念”变成“现实”的问题。唐教授认为,海洋命运共同体国际传播的议题设置就是要通过对相关信息进行全面、准确、规范、深刻的解读和广泛、深入、生动、持续的传播,促进各国公众对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必要性、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基础、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目标愿景以及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中国角色的认知与认同。
唐润华教授做主题分享
华南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教授、会展经济与管理系主任李军以《蓝色经济发展与海洋文旅交融下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构建》为题,从现状、困境、制约因素等角度出发,对珠海市海洋科技创新进行机制分析,并以加拿大海洋科创体系和山东省海洋科创体系作为现实参照,从海洋经济发展系统、海洋生态环境系统、海洋社会发展系统、海洋文化发展系统等多角度出发,提出并建立了珠海市海洋科技创新绩效动态评价系统。
李军教授做主题分享
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教授、院长郭中实分享了《关于对外传播的三点思考》,以生动形象的案例,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目前对外传播领域在学术研究、社会实践及政策制定过程中的三大盲点:一是重视“讲好”中国故事却忽视了“聆听”故事,“你中有我”的诉求远远大于“我中有你”的愿望;二是“如何讲”的时候,存在自说自话而不做相应调整的问题;三是忽视了对外传播的基础是对内传播,必须先对内讲好中国故事,培养我们的“说书人”角色。
郭中实教授做主题分享
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大洋洲研究中心主任助理许少民带来了题为《广东海洋强省视野下的海洋话语权建构》的分享,深入浅出地解读了“何为海洋话语权”,即行为体在国际社会中表达声音观点和立场等说话的权利,即“right”,以及话语理念和主张所带来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即“power”。在此基础上,许教授提出,由于广东省的区位地理优势突出,海洋底色充足,且与“一带一路”关联紧密,因此在海洋强省视野下,广东积极主动开展地方外交将作为中央政府外交的有益补充。
许少民教授做主题分享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杨黎静做了题为《粤港澳大湾区海洋合作战略研究》的报告,梳理了粤港澳大湾区海洋合作发展的历程、现状、趋势,并提出了未来合作策略。她强调粤港澳大湾区海洋合作发展模式,在国内外都无现成的经验,探索性强,应立足于湾区“一国两制三法域”的特殊性,以湾区人民共同的利益为中心,实现“共建、共治、共享”。
杨黎静研究员做主题分享
海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毕研韬以《中美战略竞争时代的大湾区国际传播》为题,从国际关系视角切入,分析“利益”与“价值观”在建立国际关系、构建国家形象方面的影响,并基于海南自贸港的建设经验,结合粤港澳的建设目标,提出需要注意“不可沟通性”的问题,即不能只是单纯提高信息的供给量,而是要改善信息供给制。毕教授指出要重构语境,在国家治理和全球治理两个维度下进行价值沟通,并遵循效果导向、异质性研究、及时回应三项原则。
毕研韬教授做主题分享
最后,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传播研究院副院长罗韵娟做了题为《海洋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建构》的主题发言。罗教授系统梳理了构建中国特色海洋国际传播话语体系的迫切需求与面临的现实问题,即海洋强国的国际形象较为负面、海洋传播相关概念与表述被污名化、海洋传播的主体较为单一、海洋传播的话语对象不明确等,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强调从讲好新时代的海洋命运共同体故事、构建海洋对外话语的新表达系统、推进新公共外交视角下的多主体传播、面向不同受众群体开展新范式精准传播四个方面入手,着力构建中国特色海洋国际传播话语体系。
罗韵娟教授做主题分享
主旨演讲环节结束后,全洪会长进行了评议总结,肯定了各学者们所做的研究工作,并延伸到文博考古领域,表示在讲历史故事时也要强调和国外的文化与技术交流,历史的发展、文明的对话具有全球不可分割性,各国是连为一体的。最后,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曹小杰代表学院对本次活动做总结发言,他指出:海洋是一个天然的媒介,联通着各个陆地上的文明,但它又是一个屏障,成为各种文明交通的一个障碍。“海洋命运共同体”这一概念意义重大,涉及到很多学科,有很多问题值得研究,今天的研讨会是一个结束,也是一个开始。
全洪会长做评议总结
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专家学者在本次前沿对话中,分享了关于大湾区海洋文明建设与对外传播的真知灼见,推进了这一新领域的研究探索,为立足大湾区优势来探讨中国式海洋文明新形态构建与中国海洋强国形象塑造,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指导。
文字、图片/俞灵燕 邱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