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小长假
很多人都有出行计划
但路上走走停停
晕车成了难免的事
有调查发现
人群中约有1/3的人有晕车
(晕船、晕飞机同理)的问题
冒冷汗、恶心、呕吐……
这种非常糟糕的体验
不但是出行障碍
还是一种疾病:晕动症
晕动症是一种平衡失调的疾病。内耳的前庭是人体内感觉平衡的器官,当有晕动症的人乘坐车、船、飞机时,人体的内耳前庭器官对平衡刺激过分敏感,引起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便会使人体出现恶心、眩晕等症状,即晕车、晕船、晕机。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针灸推拿科陈波燕中医师介绍,中医学认为,晕车多因脾胃虚弱,痰湿内停。容易晕车、晕船、晕机的人群,多属平素体内痰浊偏盛。舟车劳顿,引动痰浊上扰头部清窍,则出现头晕脑胀、恶心欲呕。
如若再加上食积不消化,例如出行前吃太油腻、太多的食物,会更易出现痰饮作眩。吃了晕车药、贴了晕车贴还没能缓解晕车症状,此时可以尝试按揉以下穴位缓解晕车症状,日常也可多按揉自我调理。
晕车按揉穴位推荐
太阳穴
定位:为“经外奇穴”,在颞部,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
主治:头痛、偏头痛、眼睛疲劳、牙痛等疾病。
操作:晕车时,可以采用坐姿。坐或站好后将手掌搓热,贴于太阳穴,稍稍用力,顺时针转揉10-20次,逆时针再转相同的次数。
天窗穴
定位:属手太阳小肠经,位于人体的颈外侧部,胸锁乳突肌的后缘,扶突穴后,与喉结相平。
功效:疏散内热。
操作:双手拇指交替轻轻按揉同侧天窗穴,注意力度不能过重,一般不建议两侧同时按揉,1-3分钟,局部酸胀为度。
合谷穴
定位:属手阳明大肠经原穴,肺与大肠相表里,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功效:镇静止痛,通经活络,清热解表、疏肝理气,可缓解紧张、急躁、焦虑情绪。
操作:晕车时左右手拇指交替掐按对侧合谷穴,局部酸胀为度,1分钟左右,此法孕妇禁用,体质较差的人不可做强刺激。
内关穴
定位:手厥阴心包经,络穴、八脉交会穴。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功效:宁心安神、理气止痛。
按摩方法:晕车时左右手的拇指交替掐按压对侧的内关穴,1分钟,局部酸胀为度。
鸠尾穴
定位:属于任脉 ,系任脉之络穴,位于脐上七寸,剑突下半寸。
功效:收引水湿,消除疲劳、治疗晕车晕船、可以缓解焦躁性格等。
操作:左右手拇指擦鸠尾穴,由上往下,可以从鸠尾穴擦至神阙穴,可以在乘车半小时前后开始按揉。
足三里穴
定位:属足阳明胃经的合穴。在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体质差或者容易晕车者,平素可以多按揉。
功效:燥化脾湿,生发胃气。
操作:双手大拇指按揉足三里穴,每次3-5分钟,局部酸胀为度。
经常晕车,又属于脾胃虚寒的人,坐车前1小时可以吃一粒丁蔻理中丸。如果上车前有消化不良、胃胀等情况,可在坐车前吃保和丸,帮助脾胃消食化滞。
为预防和缓解坐车途中晕车,晕车者可备一些藿香正气口服液、保济口服液、午时茶颗粒。
需要强调的是,用药需根据自己体质辨识选取,如果不能辨别寒热、不懂辨证还是要咨询专业人士,同时,上述药孕妇禁用。
最后,还有以下贴士送给大家:
坐车前准备
1、坐车前务必早睡,避免熬夜,充足的睡眠。
2、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避免过饥或过饱,不要喝酒。
坐车时注意
1、坐车时尽量选靠近驾驶座的前排、通风好的位置。
2、坐车时避免头部对着空调冷气位置,可以适当携带帽子。
3、坐车时放松心情,最好能安然入睡,避免车上走动。
4、口中可以适当含些生姜片,乌梅、陈皮、咸话梅等,新鲜橘皮或者柠檬可以随时放在鼻子闻闻。
晕车时注意
1、让病人要平卧,安静休息,四周通风,头部固定,减少头部摆动。
2、人中穴、太阳穴涂些祛风油或风油精。
3、中途有机会下车休息的,最好能下车走动,呼吸新鲜空气。
陈波燕提醒,容易晕车者平时要重视调护:避风寒,注意防寒保暖,尤其头部及腹部保暖;适运动,锻炼身体,改善体质;慎起居,避免长期熬夜,保证睡眠充足;调饮食,注意过食生冷寒凉之品,损伤脾阳;畅情志,舒畅心情。
其实大部分晕车都不要紧
一般停车休息后能很快缓解
但如果除了坐车时容易晕
平素行走也有晕
就要警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