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万个!今年开工水利项目创历史纪录

2022-09-19 08:40作者:宋承翰来源:南方都市报编辑:许素霞
十年建设172项、150项重大水利工程

8月16日12时起,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调度三峡水库向长江中下游补水,水库加大下泄。

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的芦河,昔日由于水土流失,环境污染严重。经过治理,如今芦河已变成一道美丽风景线。

9月13日,中宣部举办“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八大以来水利发展情况。

中国水资源短缺、时空分布极不均匀、水旱灾害多发频发,是世界上水情最为复杂、江河治理难度最大、治水任务最为繁重的国家之一。水利部部长李国英回顾了过去十年的变化,包括:水旱灾害防御能力实现整体性跃升、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实现历史性解决、水资源利用方式实现深层次变革、水资源配置格局实现全局性优化、江河湖泊面貌实现根本性改善,水利治理能力实现系统性提升。

十年建设172项、150项重大水利工程

水利部规划计划司司长张祥伟介绍,十八大以来,先后实施了172项、150项重大水利工程。十年来,全国完成水利建设投资达到6.66万亿元,是之前十年的5倍,这期间实施了长江流域重要蓄滞洪区建设、黄河下游防洪治理、西江大藤峡水利枢纽等一批流域防洪骨干工程,还开展了大规模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工程建设,新增库容1051亿立方米,新增5级以上堤防5.65万公里,大江大河基本形成河道及堤防、水库、蓄滞洪区为主要组成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

张祥伟介绍,今年以来,全国水利项目新开工1.9万个,创历史纪录。特别是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南水北调中线引江补汉、环北部湾广东水资源配置等一批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项目顺利开工建设,这些项目都是论证已久、多年想干而没有干的重大水利基础设施。在加大政府投资的同时,地方政府专项债、金融支持、社会资本多向发力,多渠道筹集水利建设资金。1—8月,全国落实水利建设投资9776亿元,同比增长50.9%。全国完成水利建设投资突破了7000亿,达到7036亿元,同比增长63.9%。

张祥伟称,今年大体量的水利建设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充分发挥水利工程建设点多面广、产业链长、吸纳就业多的优势,积极创造就业岗位,特别是尽可能多地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1—8月,水利项目施工累计吸纳劳动力191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153万人。

31省份均建立部门协调机制

或节水联席会议制度

水利部农村水利水电司司长陈明忠介绍,当前用水效率和用水效益得到明显提升,特别是全社会节水意识得到了明显增强。农业方面,这几年持续实施大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十三五”以来,全国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超过1.2亿亩。

在工业方面,大力推进工业节水改造和节水型企业建设,全国规模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2%,计划用水覆盖水资源超载地区99%的规模以上用水工业企业。

在城市生活方面,全面推进节水型城市建设,地级及以上缺水城市全部建成了节水型城市,建成11.9万个节水型服务业单位。推动非常规水源纳入水资源统一配置,开展典型地区再生水利用配置试点,全国非常规水利用量从2019年的107.7亿立方米增加到2021年的138.3亿立方米。

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用水总量控制在6100亿立方米以内,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51.8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28.2立方米,比2012年分别下降45%、55%,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由2012年的0.516提高到2021年的0.568。

据介绍,目前,全国31个省市区都建立了部门协调机制或者节水联席会议制度,出台了省级节水实施方案。

加快构建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

国家水网建设未来如何建设?张祥伟介绍,以联网、补网、强链为重点,科学谋划“纲、目、结”布局。

即,以大江大河大湖自然水系、重大引调水工程和骨干输配水通道为“纲”,以区域河湖水系连通和供水渠道为“目”,以重点水资源调蓄工程为“结”,来构建“系统完备、安全可靠、集约高效、绿色智能、循环通畅、调控有序”的国家水网,全面增强我国水资源统筹调配能力、洪水保障能力和战略储备能力。他介绍了思想具体工作:

一是加快构建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围绕国家重大战略,以大江大河干流和重点江河湖泊为基础,以南水北调东、中、西三条线为重点,科学推进一批跨流域、跨区域重大引调水工程的规划建设,在已开工的南水北调中线引江补汉工程的基础上,继续做好南水北调后续工程的规划论证,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的高质量发展。

二是完善区域水资源配置体系。结合国家、区域和各省份水安全保障需求,加强国家重大水资源配置工程和区域的重要水资源配置工程的互联互通,推进区域河湖水系连通和引调水工程建设,形成城乡一体、互联互通的省市县水网体系。

三是推进水源调蓄工程建设。充分挖掘现有的水源工程调蓄潜力,加快推进规划内的重点水源建设,配套实施中小型水源工程,提升城乡供水保障能力、国家水资源战略储备能力。

四是建设数字孪生水网。以数字化场景、智能化模拟、精准化决策为路径,大力推进水网数字化、调度智能化、监测预警自动化建设,构建具有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功能的数字孪生水网,提升水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

热点

关键词 超采治理

华北地下水超采区浅层地下水回升1.89米

“由于历史原因,华北地区河湖生态环境遭到过严重损害,地下水严重超采,并造成了大面积地面沉降。”李国英表示,通过“节、控、换、补、管”五项措施,这几年华北地下水超采治理取得了明显成效。

“节”,即节约用水,强化需求端的节约用水。在华北地区采取三项措施,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镇节水降损。“控”,即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规模和开采强度,对于第一用水大户农业,采取休耕轮作、发展雨养农业这种方式。同时,严控高耗水产业发展。

“换”,即对地下水进行置换,以地下水为水源的这些产业、部门,把他们的用水方式换成引用地表水,利用南水北调中线调水、南水北调东线调水、黄河水、本地的地表水,以及本地产生的非常规水资源,对各行业、各部门地下水源进行置换。

“补”,华北地区地下水源的补充来源,主要是地表河流和湖泊。一段时期以来,华北地区的河道发生了断流,湖泊长期干涸了,意味着地下水的补充来源没有了。所以现在又在更大范围内考虑,向华北地区的河道和湖泊进行生态补水。这两年水利部加大力度,向永定河补水、向白洋淀补水、向京杭大运河黄河以北段补水。

“管”,对地下水的开采实施严格管控。首先是对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区进行范围划定,划出禁采区、限采区,然后在这个区域内实施严格的管理。特别是对于深层地下水超采区,对开采的机电井实施关闭甚至封填。同时,建立地下水监测系统,严格地监督考核。

李国英表示,2021年12月底,最新的统计数字和2018年同期相比,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治理区浅层地下水回升了1.89米,深层承压水回升了4.65米。同时,监测结果显示,这些年回补地下水累计达到了80亿立方米。“从地表的河流和湖泊来看,永定河恢复了过流、潮白河恢复了过流、滹沱河恢复了过流,白洋淀重现生机,断流干涸了将近一百年的京杭大运河黄河以北段今年也实现了全线过流贯通,实现了与永定河的百年交汇。”他说。

关键词 水土保持

水土流失持续呈现面积强度“双下降”

水利部水旱灾害防御司司长姚文广介绍了水土流失治理的进展。他说,水土流失持续呈现面积强度“双下降”、水蚀风蚀“双减少”趋势。2021年,全国水土流失面积267.42万平方公里,比2011年下降27.49万平方公里,强烈及以上等级占比下降到18.93%,水土保持率达到72.04%。

“十年来,我们坚持预防保护控增量,依法监督指导50万个生产建设项目落实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人为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增量得到有效防控。”他称,坚持综合治理减“存量”,围绕重大国家战略,因地制宜建设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8万平方公里。

据介绍,全国累计1000多万名贫困群众通过水土流失治理受益,年增收约50亿元。

关键词 防汛抗旱

今年已为长江中下游补水35.7亿立方米

近年来,长江流域汛情与旱情频发受到关注。姚文广介绍,针对今年7月以来的旱情,已累计为中下游补水35.7亿立方米。

今年7月以来,长江流域持续高温少雨,江河来水严重偏少,江湖水位持续走低,旱情快速发展。水利部组织编制长江流域应急水量调度方案,实施“长江流域水库群抗旱保供水联合调度”专项行动,精准调度以三峡水库为核心的长江上游梯级水库群、洞庭湖湘资沅澧“四水”干支流水库群、鄱阳湖赣抚信饶修“五河”干支流水库群。

他介绍,指导中下游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等省水利部门精准对接每一个灌区和城乡供水取水口,多引、多提、多调。截至目前,累计为中下游补水35.7亿立方米,356个大中型灌区灌溉农田2856万亩,受益群众1385万人。

防汛方面,2021年,黄河中下游发生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秋季洪水,水利部门精细调度黄河小浪底、陆浑、故县、河口村等干支流水库最大限度拦洪削峰错峰,控制花园口站流量保持在4800立方米每秒上下,避免了下游140万群众转移、399万亩耕地受淹,实现了“不伤亡、不漫滩、不跑坝”目标。

今年6月,珠江连续发生流域性较大洪水,其中北江发生自1915年以来最大的特大洪水,水利部门联合调度西江龙滩、大藤峡和北江飞来峡等干支流37座骨干水库拦洪削峰错峰,果断启用潖江蓄滞洪区,及时利用北江芦苞闸、西南闸分泄洪水,避免了西江、北江洪水恶劣遭遇,将重要河段水位、流量控制在安全范围内,确保了西江、北江大堤和广州市、珠江三角洲防洪安全。

数读十年成就

水旱灾害防御能力实现整体性跃升

近十年我国洪涝灾害年均损失占GDP的比例由上一个十年的0.57%降至0.31%。

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实现历史性解决

十年来共解决2.8亿农村群众饮水安全问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4%。

水资源利用方式实现深层次变革

2021年我国万元GDP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12年分别下降45%和55%。

水资源配置格局实现全局性优化

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建成通水,累计供水量达到565亿立方米,惠及1.5亿人。

全国水利工程供水能力从2012年的7000亿立方米提高到2021年的8900亿立方米。

江河湖泊面貌实现根本性改善

全面建立河长制湖长制体系,省市县乡村五级120万名河湖长上岗履职。

十年来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8万平方公里,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双下降”,实现荒山披绿、“火焰山”变“花果山”。


今日报纸

手机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