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进“孤岛”转移27人,对话首支抵泸定震中空中消防救援队

2022-09-09 13:12作者:王森来源:南方都市报编辑:王河峰

截至9月8日12时,四川泸定6.8级地震已造成86人遇难。目前,震区的各项抢险救援工作正在有序进行。

需要注意的是,地震发生后,灾区往往会形成众多“孤岛”。这些地方道路受阻、通讯中断,给救援人员及时转移受灾居民、救治伤者带来重重阻碍。

为了能以最快时间挺入“孤岛”,空中救援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9月5日起,应急管理部南方护林总站会同四川省应急厅,调派南方航空护林总站成都站、西昌站5架救援直升机到石棉县参与抗震救灾,成都消防“飞鹰”航空救援队搭乘救援直升机组成联合救援力量对地震灾区开展航空救援工作。

日前,南都记者采访了成都市消防救援支队作战训练处副处长兼成都消防“飞鹰”航空救援服务队(以下简称“飞鹰”)队长胡杨。他向我们介绍了近日来“飞鹰”在震区的救援情况。


“飞鹰”队员登机,赶赴震区救援。

南都对话:

首支到达泸定震中的空中消防救援力量

传回震区一手影像资料为后续救援提供参考

南都:“飞鹰”是第一次执行地震救援任务吗?

胡杨:这是我们第二次参与直升机实战救援,2020年8月我们参加过抗洪救援工作,地震救援确实是第一次。

我们这支队伍从2019年底开始培训,2020年11月9日正式成立。“飞鹰”是一支由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人员和地方通航公司合作建立的队伍。飞机和飞行员由地方通航公司提供。我们的消防队员均经过专业培训,具备直升机航空救援能力,主要承担两项任务:空中侦查、传回信息;通过直升机降落或索降等方式,深入较为危险的地带开展救援工作。

南都:此次泸定地震,你们是首批到达震中的空中消防救援力量,第一时间到达灾区上空都要做哪些工作?

胡杨:首先是要安全抵达受灾区域,这主要是通航飞行员的工作,当然我们消防队员也会做好安全提醒,提供安全保障。

在到达震中前,飞行途中,消防队员就要通过携带的装备观察下面的情况,这些装备包括测距仪、望远镜等等。消防队员会评估震区整体受灾情况,特别是把道路垮塌情况、山体垮塌体量反馈给指挥部,我们会随身携带记录和图传设备,或者直接用手机反馈。


“飞鹰”队员在震区上空拍摄的画面。

后续救援队伍选择什么路线进入灾区?哪些地区受损严重,需要救援力量重点关注?我们传回的图像可以为整体的救援决策提供参考。


“飞鹰”队员引导直升机降落。

挺入“孤岛”

转移伤员的时间控制在20分钟到40分钟

南都:在第一时间完成侦察任务后,“飞鹰”是否要及时转换任务,投入到救援工作中?

胡杨:我们最开始搭乘的驼峰通航直升机完成了5日当天人员运输和前突侦察的既定任务,于6日返航成都维护保养,等待下一步行动调派。

由于承担伤员转移任务需要体量更大的飞行器,后续石棉地区直升机救援任务,由南方护林总站调派机组与成都消防联合开展,搭乘机型有中国通航米171、聚翔通航小松鼠、飞龙通航米171、海直通航卡32。

南都:在哪些情况下,空中救援力量的介入尤为重要?

胡杨:在断电、断路、断网的“三断”地区,道路、通讯不通,在这些点位转移人员,特别是转移伤者时,航空救援力量的介入是最有效、最安全的。

伤者需要快速转移到有医疗条件的地方,此次泸定的受灾区域有很多部分是山区,医疗条件有限。外加道路堵塞,一些伤员受了重伤,如果走陆路转移会花费很长时间,耽误了救治的最佳时机。

南都:你们把伤者从山区转移到合适的安置点大概需要多久?

胡杨:我们能把转移时间控制在20分钟至40分钟,让伤者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治疗。截至9月7日,我们一共转移了27人。


“飞鹰”队员和地面已经到达的雅安消防力量一起转移伤员。

震区救援

重伤员肯定会优先转移

南都:直升机在山区降落,是否会面临一些障碍?

胡杨:在此次地震救援中,清除飞机降落障碍是“飞鹰”最重要的一项工作。我们的队员到达地面后,会开辟一块儿更大更安全的起降点,这需要清除掉地面、高空中的障碍物,之后再引导救援直升机降落。

此外,我们还会去询问当地伤员的基本情况,确定需要转移伤员的数量,分批次转移,重伤员肯定会优先转移。当然,“飞鹰”队员的力量是有限的,我们往往会和在场的其他救援人员、村干部、村民一起搬运伤员。

南都:此前,据气象部门预报,9月8日、9日,四川大部分地区会有明显降雨过程,泸定震区也将普遍有中雨,局地有大雨。这会影响“飞鹰”的救援任务吗?

胡杨:9月8日,灾区开始下雨,由于云层降低,没法保障直升机的飞行安全,我们当天的任务先暂停了。


今日报纸

手机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