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闽南某海域,1米多高的巨浪间,两栖战车编队随着海浪起伏。但指挥员并不惊慌,而是紧握方向盘,稳定车身,仔细判断航向,利用浪潮间隙猛踩油门,抬高车头,冲过浪峰,重新标定航向。这名指挥员就是被称为“两栖刀锋”的东部战区陆军第73集团军某旅合成一营营长陈松。
作为合成一营首任营长,在改革转型的五年间,陈松深研跨海突击训法打法,助推营队实现了转型升级,着力破解了联合作战难点问题。入伍18年,陈松被陆军表彰为“优秀指挥军官标兵”,荣立二等功、三等功各2次。在今年八一期间,陈松更是被评选为“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
如何带领两栖装甲兵作战部队转型?如何破解部队战士“同床异梦”情况?50℃高温海边驻训怎么度过?列装新型两栖装备给练兵备战带来哪些挑战?在今年八一建军节前夕,南都记者走进东部战区陆军第73集团军,专访合成营营长陈松,了解他那些“乘风波浪”的两栖装甲部队生活。
东部战区陆军第73集团军某旅合成一营营长陈松。
步兵转型两栖装甲兵,初次海训心里也“打鼓”
南都:在成为两栖装甲兵前,你曾是一名步兵。在转型初期,会不适应吗??
陈松:刚开始从步兵转到装甲步兵时的确有一些不适应。一是步兵以前的训练相对比较集中,在一个点或一个区域,专业比较相近。转型为装甲兵后的训练主要分为两大块,因此组织训练的精力有些分散。由于专业变多及装备的增多,训练难度也增大。尤其是对装甲车的接触比较少,虽然之前看过,但并没有实际操作过,所以最大的难点还是车辆的熟悉与使用。
南都:中间“翻车”过吗?最终如何逆袭?
陈松:刚成为连长时,为了掌握装甲车辆的驾驶,曾进行专项系统性培训。在老士官演示驾驶装甲车时,感觉没有想象中的复杂。但自己上车训练时,在过障碍等较难的项目上出现了磕碰的现象。这让我意识到,操作装甲车辆没有看着那样简单,还需要掌握一些技巧。因此,在第一次训练后,我也改变了对车辆学习的认识,并在后期付出了更多的心血去学习,观摩操作细节,在训练中逐渐领会每个动作的技巧,也掌握了一些较难的项目,包括通过一些狭窄复杂的路段等。
海上实战化演练。
南都:出海训练与陆地训练不同,第一次出海时会“慌”吗?
陈松:第一次在海上训练时,只有几个人有海上训练的经验,心里还是有点“打鼓”。刚入水脱离地面之后,就能感觉车子晃动,等到离陆地越来越远时,海浪逐渐变大,车也随着颠簸起伏,这时候会有点“慌”。但是经过对车况的观察,没有进水情况,慢慢地心里就静下来了。当兵这么多年,经历过的风险还是比较多的,自己可以调节。
陈松(中)在演练途中。
转岗“水土不服”,多举措改变“同床异梦”窘境
南都:作为首任合成营营长,陆军改革调整这5年,如何带领两栖装甲兵部队转型?
陈松:改革刚开始会有一些人有点“水土不服”。毕竟学了好几年的专业,突然换一个专业,转到新岗位,感觉自己变成了一名“新生”。发现这个情况后,我也和教导员采取了一些措施,让大家适应新岗位。
一是营里开办“合成讲堂”,让不同专业骨干登台,既讲本专业特点优势,又讲“盲区”“短板”。我作为经历了两三次转型的指挥员,也会把自己在转型过程中碰到的一些小疙瘩、转型中的付出和转型后的收获等与大家分享、交流,让大家正确认识并对待转型这件事。
二是在训练场上,对转岗不是很积极的人手把手带动他们学习新专业,包括带领他们琢磨学习过程中的诀窍、动作要领来提高效率。慢慢地,他们感觉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受到了重视,找到了自我的认同感,克服了畏难心理。
三是一些人总是觉得别人的岗位比自己的轻松,因此在操训时,我让他们互相体验他人的岗位半个月、一个月的时间,体验后会发现,很多东西和自己看到的是不一样的。各专业在相互了解中加深融合,在换位思考中主动配合。
陈松与战士们在沙滩上探讨交流战术。
南都:部队调整转型后,如何保证战斗力不降反升?
陈松:提升战斗力就要把技能练到极致,把专业涉及到的装备、战术动作熟能生巧,发挥好装备的极限作战能力,装备的性能参数有一个固定指数。通过对装备的熟悉了解,慢慢地把实战中发挥的效能达到装备限定的最高值。
战车突击上岸后,乘员下车展开战斗。
濒海驻训超三个月,装甲车内温度最高可达50℃
南都:夏天海边驻训,遇到高温天,你们住的帐篷没有空调,装甲车内也有50多度,会不会对自己“狠”了点?
陈松:我们一般会把训练时间调整到早上避开高温时段,六点半开始训练,十点半结束训练;另外我们也会采取一些防晒的措施,比如把防晒网放在帐篷顶上,既能防晒,也有隐蔽作用;另外,每年暑热时,我们也会提供绿豆汤、菊花茶等降暑汤。
但作为两栖部队,我们与海打交道是必然的。不管是处在高温、低温还是台风的环境下,只有熟悉了海,我们才能真正地变成两栖部队。只有熟悉海洋,才能让装甲车在大海中的行动更合理,也更符合作战要求。海边高温高湿的环境确实对官兵的身体素质是一个考验,但这也是我们必然要经历的过程。
在海上时,装甲车内也经常达到四五十度高温,要在这种环境下形成作战能力,完成作战任务,我们必须要经历这样的环境去考验、去锻炼,包括在高温环境下,通过循序渐进的训练,提高大家抗暑、抗湿的能力。
立体登陆战斗联合演练。
南都:濒海训练课目主要有哪些?在海上如何开好新型战车?
陈松:近几年,海边的训练时间基本上会达到三到五个月,我们要完成车辆的海上驾驶、海上射击、沙滩的战术训练等项目。根据不同阶段的需要,有的时候要开快,有的时候如大风大浪时,就需要有技术要求,要控制好车辆,有起伏大的风浪时,要实时加速、减速。
南都:遇到如战车进水、人员落水等特殊情况会有应急预案吗?
陈松:每年开展海上训练之前,都会有特情处置的预案。之后会根据预案组织相关的训练,像逃生避险训练,如牵引拯救训练、落水训练。抢救器材也有规范,具体要带哪些器材,什么情况下使用,都会进行规范和训练。
南都:在颠簸的海面,怎么掌握快速出击、快速登陆的本领?
陈松:我们有一句话叫做,离岸三里,风险无限。在海中驾驶时,可能前一刻风平浪静,下一刻波涛汹涌。因此,不管是风平浪静,还是波涛汹涌的情况,都是我们必须要训练的内容,真正打仗不会让我们挑风平浪静的时机。
上登陆舰过程中,需要把控好车的间距,指挥员和驾驶员要协同配合,经过前期的陆上协同、海上协同,到最后整车登陆整个过程的协同。在海上,上登陆舰最关键的是判断好风向和洋流的流向,通过这两方面的综合判断,让车辆对正进门,保证它一次性登陆成功。
南都:夜间训练不能开灯,海况复杂、视线受阻,还要完成精准上舰动作,是有什么“超能力”吗?
陈松:夜间训练时,车的位置及浪涌不太清晰,其他的和白天差别不是很大。为了看清车的位置,我们在夜间可以利用荧光棒把车体位置稍微标示一下,比如把车四个角的定位灯标示一下;通过舰尾门里透出的光,在舰尾两边标示两个门的位置,这样指挥员基本能看到它的轮廓,通过白天训练掌握的技能,车辆在夜间阴暗的环境下也能判断洋流方向,完成登陆。
陈松在训练中。
列装新装备操作精细要求高,最考验人车协同
南都:新型两栖装甲车列装部队后,发生了哪些新变化?
陈松:列装新装备以来,官兵们的心态和积极性明显提升。虽然老装备训练已经较熟练,但老装备性能上相比新装备差距还是较大,新装备的技术和信息化指标都比以前大大提高,所以大家学习新装备更积极了。
虽然操作更简便了,但操作的精细要求更高。如果操作失误,可能会导致反应不灵敏。因此,官兵需要具备比较规范的操作流程。
南都:军改后部队一直强调军兵种联合作战,你们平常跟海军、空军、火箭军有过联演交流吗?
陈松:我们每年基本上都会有一段时间组织多兵种战备联合训练,通过这样的训练了解对方性能、行动方面的要求。通过训练慢慢形成默契配合。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相互了解、相互合作,对对方的装备应用掌握得更清楚,也能达到取长补短的效果。
海上实战化演练。
南都:新装备要形成战斗力,面临最大的考验是什么?
陈松:最大的考验应该是人与人、车与车的协同。在作战过程中,由于敌人数量不固定且难预想,我们在海上发现敌人之后,需要临机处置,每个指挥员、车组人员在协同过程中要能理解处置的要求,理解行动要达到的效果
南都:有人觉得你很“狠”,也有官兵觉得贴心。你觉得自己更倾向于哪一面?
陈松:在训练上,为了完成任务,达到训练的基本能力,就要严格要求。利用训练,利用环境的磨炼来培养战士们的战斗血性、战术素养。在生活中,在训练场之外,我就和他们兄长一样,陪他们一起玩,这样能了解、掌握他们的心理、思想状态,包括健康问题,防止训练过程中对战士身体的伤害。但严格要求不代表对所有人不留情面,还是要根据身体、心理状态来区别对待,总体目标就是达到提升大家战斗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