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非遗游大鹏:打米饼

2022-07-12 08:46来源:大鹏文旅通编辑:王泽权
探索大鹏非遗文化魅力

2017年,打米饼被列入大鹏新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大鹏所城里有种“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打米饼。

如今在网络上搜寻到大鹏所城游玩的攻略,打米饼必然是排名前十的打卡项目之一。无论大人还是小孩,往体验馆里一坐,等工作人员每人发一套由小木锤和饼模构成的工具套装,把早已准备在桌上的材料舀进模具,压实、捶紧,再用木锤轻敲一下,米饼就“啪”地从模具里跳出来,解压又有趣。

图片

如果我说,它已经在大鹏所城流传了近六百年,你会不会诧异——这样简单的食物也值得传承?别看只是一枚小小的饼,打米饼在从前可不是为了休闲才发明的,而是解决了行军打仗时充饥问题的“利器”。不仅如此,它还是过往大鹏所城居民维系亲友邻里关系的食品,现在建构“所城特色”的载体,蕴含了大鹏所城的许多记忆,相信很难有人不会被这样有文化积淀的食物所吸引。

图片

行军中的“方便食品”

试想,如果穿越回正处于战时的古代,战场上没有压缩饼干或方便面,更罔论专事炊煮的伙夫,你如何解决饱腹问题?有人也许会说,可以采摘野菜或生果充饥,也可能有人出主意,上山下河捕猎捉虾等等。可行军打仗如此耗费体力与精力的事情,不可能靠野生的动植物就能满足肚腹之需。那究竟应该怎么办?汉代至唐代的古人,尝试了从汤饼、面疙瘩、水泡饭到风干肉等食品,但要么保存周期太短,要么不便携带,要么就是不好消化。直至唐宋年间,民间加工发酵面粉的技艺发展成熟,人们才可以轻松做出馒头面饼,军队才拥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干粮”。我们如今打着玩的米饼,其实就属于古时军队干粮中的一种。

图片图片

打米饼

按说,大鹏所城至明代才兴建,彼时军队干粮应该以各种类的面饼为主才对,可为什么到了大鹏所城,军队的干粮却变成了“米饼”?原来,明清时期,倭寇、海盗、匪贼猖獗,所城将士需常年东征西讨,对干粮的需求量非常大。但大鹏所城将士多为南方人,广东又主产水稻,多以大米为主食,将士们对面饼为主的干粮接受度不高,因此常常自备米饭。可是大米做成的饭食既不便携带,也不易保存,打起仗了难免会饿肚子。于是一些军人家眷便做了一些尝试,将大米磨成粉,以水调和做成饼,放在铁锅里,用柴火烤熟成为米饼,给士兵带在路上吃,没想到做成的米饼比米饭要便携,还能长时间保存。这可乐坏了需要常年奔波的大鹏将士,大家纷纷打听米饼的做法,想办法让自己家中的亲属帮忙准备更多的米饼,以备不时之需,打米饼的技术因此几乎霎时间就传遍了整个大鹏所城。

图片

当然,最初的米饼只是尝试,制作较为粗糙,也许连油盐都没有放,所以口感应该并不太好。随后经过多次尝试和添加调味,才变成了香脆可口的军队干粮,在大鹏所城将士们征战时发挥重要作用。所城内至今流传着一首《大鹏米饼歌》:“九龙海战奏凯歌,鹏城军民齐庆贺。支援前线送米饼,保障干粮装满箩……”,就是当年所城军队以打米饼为干粮的写照。

图片

打米饼“身份证”

大鹏米饼传统手工制作技艺主要流行于大鹏新区大鹏所城及其所在的大鹏街道等周边地区。大鹏所城建于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明清时期,倭寇、海盗、匪贼猖獗,所城将士常年东征西讨,行军打仗常需携带干粮。大鹏所城兵士多为南方人,广东又主产水稻,以大米为主食。但大米做成的饭食既不便携带,更难保存。一些军人家属便将大米磨成粉,以水调和做成饼,放在铁锅里,用柴火烤熟成为米饼,不但便于携带,还能保存较长时间。大家纷纷效仿。后来又发明了木模,还在模子里刻上吉祥的文字、图案;用大锤锤紧放入模子里的米粉。因此称为打米饼。

今日报纸

手机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