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老无羁少臼窠
浅说余寒生《瓠叶幡幡》的三维学理
高 源
无预简介:本名余寒生,毕业于清华大学,潮汕人氏,侨居新西兰。资深土木工程师,现任某地产集团CEO。社会兼职深圳市长青诗社常务理事、全球汉诗总会深圳分会秘书长、《鹏城汉风》执行主编。法名印善,依止师上本下乐长老,而忝列为现代佛教领袖太虚大师的再传弟子。
导 读
一、传承与创新:技术哲学的艺术魅力
二、抽象与具象:建筑美学的独特视角
三、佛偈与禅诗:上乘梵学的如来心态
四、金木水火土:和谐共生的文化密码
“诗老无羁少臼窠”是余寒生(无预)的一句诗,他半路出家,徜徉诗海,本无拘束,不会轻易落入传统文化的臼窠,但读了他的作品后,会产生二律背反的诘问,也就是说余寒生在这句诗中有意无意地植入了十八世纪德国哲学家康德提出的这一哲学概念,他分明用不同的思维试管储存着不同的学养试剂,在不断调制合成一首首作品,最终也跌入了自己设定的臼窠。
余寒生出版过三本诗集,我都读过,去年浏览了《清华探骊》和《三豕杂诗》,最近又阅读了《瓠叶幡幡》(敦煌文艺出版社2022年第一版),由于同为新三届出身(经历过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思想启蒙洗礼),又是同龄人(有着相似的社会经历与人生感悟),因此读他的作品确实别有一番况味萦绕心头。
这种阅读体验经过一段时间沉淀,就有了用文字表达的欲望,尤其是在研读了《瓠叶幡幡》之后,内心的文化冲动终于喷涌出来。
以《瓠叶幡幡》为例,余寒生的诗词智慧容量大,哲思层次深,技术手段巧,知识结构杂,没有一定的社会阅历、科技常识和人文学养,很难读出其中的奥义。
《瓠叶幡幡》收录了作者2020年底以来创作的300多首诗词,以律诗为主,亦有词、绝句和五杂俎等。掩卷之余,琢磨之后,逐渐浮现出五条和谐交织在一起的人文线索,其经纬模型足以展现一代人灵魂深处抽象的文化拼图,换句话说,《瓠叶幡幡》如同一盏品相上乘的人文鸡尾酒,由五种质地不尽相同的佳酿勾兑而成,并贴上了鲜明的个性标签,下面细说其中三种。
一、传承与创新:技术哲学的艺术魅力
余寒生是潮汕人,1978年以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建筑工程系,在专业学习之余,对技术哲学产生了浓厚兴趣,那时西方哲学在大学生中大行其道,深刻地影响了一代学子。德国哲学家卡普在欧洲工业革命后期的十九世纪下半叶发表了《技术哲学纲要》,这门学科由此奠基,具有自然辩证法特征。在余寒生看来,诗词创作既是艺术行为,也是技术行为,他用技术哲学的学理思维与方法论理解、消化中华传统诗词的创作规律,对技术哲学与传统诗学做了成功的跨界嫁接,并通过自己的创作实践,取得了艺术上的成功。
首先,技术哲学繁枝上绽放的诗词艺术之花,源于作者自选了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高难度动作,那就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地创作了大量的五杂俎诗。
五杂俎原为古乐府名,其诗曰:“五杂俎,冈头草。往复还,车马道。不获已,人将老。”
全篇六句,每句三言,以五杂俎名篇,其中一三五句词语是一成不变的,只有二四六句可以自由发挥,虽不受起承转合约束,但必须前呼后应,形成一气呵成的阅读效果,具有猜拳酒令与小令的特征和韵味。
唐宋时期,五杂俎受到文人重视,开始有人仿制,但流传下来的作品不多,在文学史上被广泛认可的只有南宋诗人范成大留下的四首《五杂俎》,不妨抄录如下。
五杂俎,同心结。
往复来,当窗月。
不获已,话离别。
五杂俎,流苏缕。
往复来,临行语。
不获已,上马去。
五杂俎,回文机。
往复来,锦梭飞。
不获已,独画眉。
五杂俎,彩丝针。
往复来,鸟投林。
不获已,梦孤衾。
这是一组缠绵的爱情诗,颇为上口,韵味绵长。如果说范成大小试牛刀,偶尔为之,自称戏作,那么余寒生则在五杂俎诗体创作上倾注了诸多心血和智慧。
《瓠叶幡幡》中收录作者创作的五组《五杂俎》共90首:《五年大学忆》5首,《清华风物赋》35首,《校园花木吟》20首,《高中岁月》20首,《怀念莲中》10首,有趣的是,都是赞咏母校的,展示了一个工科男独具个性的人文胸襟,三组写清华大学,两组写故里澄海莲上中学,这说明青少年时代接受系统教育的记忆已沉淀为作者生命中的文化基因,并用技术哲学的思维,定格排列在五杂俎诗中,或许作者认为,五杂俎诗体最能表达自己的心灵诉求,可与他的技术哲学理念对接得严丝合缝,同时不妨碍用传统诗词的赋、比、兴手法进行创作发挥。
以作者赞美母校清华的《校园花木吟》为例,这组诗选取了20种具有清华校园文化寓意的树木和花卉,用五杂俎体裁,做了多层次、多维度的延展性、放射性解读,下面赏析其中五首。
五杂俎,说银杏。往复还,千秋炳。不获已,孑遗景。(《校园花木吟》之二)
借校园中植物活化石银杏的古老与沧桑,注释清华悠久的人文历史,让人联想到清华园一百多年来大师辈出的辉煌往事。
五杂俎,垂杨柳。往复还,拂窗牖。不获已,长相守。(《校园花木吟》之四)
通过低垂拂窗的杨柳,定格了清华校园幽静的学习环境,同时用依依杨柳形象地传递了世代清华学子对母校绵延不绝的一往深情。
五杂俎,玉兰树。往复还,蝶栩栩。不获已,经风雨。(《校园花木吟》之八)
屈原在《离骚》中赞美过玉兰,赋予了这种植物高贵的文化品格,经历过风霜雨雪的玉兰树,愈加莹洁清丽,这正是作者希望清华学子追求的人格境界。
五杂俎,紫丁香。往复还,扮校妆。不获已,堪自强。(《校园花木吟》之九)
紫丁香属于小型乔木,具有勤奋、谦逊、奋发向上的文化寓意,用来比喻清华园良好的校风,恰到好处,也暗合了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如果不具备一定的植物学知识,以及对引申意义的延伸理解,就很难解读出诗中丰富的人文信息,这就是技术哲学思维由表及里引申文化内涵的逻辑魅力。
五杂俎,蔷薇花。往复还,灿若霞,不获已,绕篱笆。(《校园花木吟》之十三)
清华园的学习生活也并非人们想象的那样刻板与枯燥,蔷薇花象征着永恒的友谊与爱情,同窗之谊,终生不忘,灿烂如霞的青春,也会常常绽放出浪漫的爱情之花,学习之余,初恋之情,往往就在幽静的篱笆边悄然产生。
其次,基于作者内心深处的文化自信,他总是挑战高难度的创作技巧,顺势而为地演绎他的技术哲学理念,九律《抒怀》就是一次成功的尝试。
笃行天下为公有几人?多是摭华损实说求真。
唯我独尊难免蛇吞相,恃才放旷终归翰思莼。
纵然赫赫可期千古事,争奈区区能用百年身。
高屋栋梁累月不堪朽,何如叶茂枝繁老臭椿。
自古以来,敢于尝试九律者寥寥无几,印象中只有明代文学家杨慎的《九字梅花》为世人知晓,顺便提一句,“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也出自杨慎之手。
玄冬小春十月微阳回,绿萼梅蕊早傍南枝开。
折赠未寄陆凯陇头去,相思忽到卢仝窗下来。
歌残水调沉珠明月浦,舞破山香碎玉凌风台。
错恨高楼三弄叫云笛,无奈二十四番花信催。
两相比对,可以发现,余寒生表达的是对世道的痛彻感悟,大处着墨,直面人生,杨慎传递的则是比较纯粹的士人情怀,颇有小资韵味,但见微知著,诗趣盎然。
九言律诗的特点是,用明白晓畅的诗语,阐释纷繁复杂意象,而且每一句,至少每一联都要巧妙地镶嵌典故,其内涵丰富,文风清逸,应当说余寒生学习古人,创作九律,颇得其道。
第三,余寒生还创作了不少奇趣诗,与一般奇趣诗人不同,他玩的不仅仅是文字游戏,而是用奇趣诗的手段,或者叫工具,抒发对人生的透悟,从而表达作者对儒、释、道的个性化理解。
且看他的一首七律《轮回》(顶针格):
年关在即又回邅,邅骞人生叹枉然。
然则悲喜终必反,反之首尾孰为先。
先声警世招谁怨,怨诽欺名骗鬼怜。
怜惜铮铮成悄悄,悄无气息过新年。
这首顶针诗除了头尾蝉联,一气贯注,逻辑递进,无懈可击,全诗第一个“年”字与最后一个“年”字相呼应,喻示年复一年,周而复始。这首《轮回》内涵丰富,其学理含义是一个融合儒、释、道义理的三维组合。
首联感叹逝者如斯夫,颈联不忘针砭时弊,即是儒家入世思想的写照,体现了传统士大夫的风骨,诠释了宋人赵崇嶓《人生叹》诗中“壮老互沦谢,百年如奔霆”的千古喟叹。
颔联阐释因果轮回,又质疑因果轮回,与其说是对佛家常理的解说,不如说是作者读禅悟禅的心得。
尾联明显带有自嘲避世色彩,但悲而不伤,态度平和,折射出道家刚柔相济的闲适心境,这是人生的一种智慧。
总之,余寒生善于将技术哲学的抽象思维植入传统诗学的形象思维,用一种自我选定的方式构建了一道诗坛少见的阅读风景,展现了技术与艺术互为彼此的双重魅力,这也印证了美国哲学家朗格在《艺术问题》中的观点:“当一个诗人创造一首诗的时候,他创造出的诗句并不单纯是为了告诉人们一件什么事情,而是想用某种特殊的方式去谈论这件事情”。
二、抽象与具象:建筑美学的独特视角
余寒生是一名资深的建筑工程师,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深圳大学第一栋教学楼就是他设计的,并融入了他对建筑美学的最初理解,许多年后,余寒生对传统诗词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他骨子里具有基因意义的建筑美学理念也自然融入到了他的创作之中。
建筑美学同样源于西方现代哲学,它强调用美的规律和美学原理,在主体、客体、本体、受体之间创造出形而上的建筑美学效果,通俗地说,就是赋予冰冷的建筑以鲜活的生命力,让其成为具有个性化的艺术品。
在中国为建筑美学奠基的是学贯中西的著名美学家宗白华先生,其著作《美学散步》《谈技术美学》《中国园林建筑艺术所表现的美学思想》等记载了他烙有中国传统文化印记的系列美学成果,虽然对建筑设计界影响有限,但在文艺理论界极具权威性,被很多文艺评论家、作家和诗人奉为圭臬,文化学者王鲁湘是宗白华先生的入门弟子,对此多有画龙点睛的阐述,读者若有兴趣,可移步浏览。
将建筑美学融入诗歌创作最成功的无疑是余寒生的前辈校友林徽因。这位曾担任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的著名建筑学家,也是一位优秀的诗人,林徽因家学渊源,国学功底扎实,早年又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研修美术,兼修建筑,这些叠加式的、丰厚的学养积累,反映到了她的诗歌创作中,评论界公认其最能体现建筑美学特点的诗歌是她的《深笑》,这里抄录四句。
是谁笑成这百层塔高耸,
让不知名鸟雀来盘旋?
是谁笑成这万千个风铃的转动,
从每一层琉璃的檐边摇上云天?
且看建筑学家兼诗人独有的审美视角,短短四句,堪比绝句,韵律灵动,韵味幽深,在这幅唯美的构图中,高塔、风铃、琉璃、飞檐等传统建筑文化元素镶嵌自然,和谐生趣,虽然是静止的,但因为高耸、转动、摇上,却有了象征生命力的动感,再用青春流动的笑声,玲珑风动的铃声和鸟雀灵动的叫声烘托渲染,让读者顷刻间产生了听觉和视觉上的双重审美愉悦。
余寒生继承了他的清华前辈才女的创作传统,他试着用线条、声光、映像、色彩、对称、均衡等建筑美学材料构建自己的诗意王国,其境界与林徽因的《深笑》有异曲同工之妙,其代表作就是用35首五杂俎合成的《清华风物赋》,作者选取了清华园内35处著名建筑或遗存,用洗练的笔墨,高度概括的手法和容量超大的五杂俎体,精心设计打造了一个建筑美学的诗词长廊,让读者流连忘返,这里摇出其中几个特写镜头。
五杂俎,二校门。往复还,清华魂。不获已,换一尊。(《清华风物赋》之二)
清华二校门始建于清末的1909年,为中西合璧的牌坊建筑,原为正门,是清华园最具标志性的人文建筑,文革初期被红卫兵推到砸毁,1991年清华80华诞之际由校友捐助重建,是清华大学的象征。在这首五杂俎中,作者只有九个字的发挥空间,因此运用了极简的均衡对称手法,在“二校门”与“换一尊”之间镶嵌了“清华魂”三个字,而二校门与换一尊是同一个意思,从二校门到换一尊之间,浓缩定格了百年名校沧桑历史淬炼出来的清华魂,均衡稳重,肃穆庄严。
五杂俎,自清亭。往复还,荷月泠。不获已,落玉瓶。(《清华风物赋》之二十四)
如果不具备一定的文史知识,很难读懂这首诗。其实自清亭是为纪念民国时期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著名美学家朱自清先生而建的,优雅清幽,依水而立,风情别致,作者用六个字提炼了这处景点的丰富内涵,“荷月泠”三个字演绎了朱自清著名散文《荷塘月色》隽永意境,一个“泠”字,将此处“心静自然凉”的清雅静谧氛围烘托出来,秋夜月色,水面清辉,同时也融进了李白“愿乘泠风去,直出浮云间”的意象,把作者仿佛见到的大师远去,只留下依稀不辨的背影的惆怅渲染出来,最后三个字“落玉瓶”虽是具象“荷月泠”的衍生出的抽象画面,却是对唐诗“玉瓶滴秋水,珠箔夜悬风”与清人梁章钜的“镇日香风守玉瓶”等名句最佳注释,寄托了作者对母校的深厚情感。
五杂俎,铜喷泉。往复还,水涟涟。不获已,意绵绵。(《清华风物赋》之三十一)
铜喷泉是清华园具有西洋古典造型的景点,是诠释水木清华寓意的载体。重复美学是建筑美学的一个分支,余寒生深得其要领,通过娴熟的叠字运用,放大了建筑物的美学效果。其中“水涟涟”是写景,“意绵绵”是抒情,均衡地为“铜喷泉”注入了清华学子绵延不绝的人文情怀。
其实大量运用建筑美学中重复美学原理进行创作也是《瓠叶幡幡》的一大特色。我初略统计了一下,至少五分之一的篇什烙有这一美学印记,且具有极端的个性化色彩,其直接效果是极大地增强了视角艺术的冲击性。
这里试用一根红线串联起书中的一颗颗成色上乘的珠玑。
“白翁无事团团转,黄耳多情默默随”。(《老人遛狗》)
“垄垄可期卑庶乐,田田却让绿荷羞”。(《回忆当年的自留地》)
“一角一隅成一统,一朝一暮一柔荑”。(《墙角》)
“无欲无求无芥蒂,重生重死重良箴”。(《己亥重阳忆余厝乡诸弟》)
“灯柱婷婷埕四角,江鱼尾尾草中央”。(《雨后露营江渚》)
“耳顺听音音若水,眼花视物物如烟”。(《杖乡随笔四首(其一 离岗)》)
“青春酥雨仍然雨,白发西风也是风”。(《杖乡随笔四首(其三 岁月)》)
“神仙才做神仙梦,蜃气方生蜃气楼”。(《别想太多》)
“来来底事焉留住,去去何人不可怜”。(《诗颠》)
“清华负我,骄子虚名装一簸。我负清华,学问荒芜只剩渣”。(《自责》)
这些制作从不同角度,用意象、映像、声光和线条等构建了重复美学的海市蜃楼,可谓用心良苦。
实际上,余寒生最擅长的是律诗,这种闲暇之余的爱好在过去也是传统士大夫的斯文标配,与众不同的是,余寒生的对仗具有类似结构力学定义的那种超稳定性,上下联的逻辑关联无懈可击,似乎是按照精密图纸制作而成,很像一座座完美的微型建筑物。
将广袤的空间与刹那的时间锁定在稍纵即逝的感知中:抬头寥廓无明处,垂目茫然未觉时。(《秋月夜》)
用大小、动静、颜色的强烈对比诠释深圳的城市精神:大鹏湾水尤其绿,簕杜鹃花格外彤。(《鹏城己亥立冬》)
抽象与具象的拼图也可以寄托无限的相思:虽离千万里,也送两三枚。(《相思豆》)
天地之间的动与静,在余寒生笔下可以无缝隙地构成一幅和谐的山水画:闲云无自性,野菊绕篱笆。(《僻壤》)
因与果之间的哲学关系,比比皆是地存在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用抽象语言阐述往往大而不当,而用形象思维注解,常常能在瞬间产生大道极简的美学效果。
例如:春雨绵绵落,龙孙蠢蠢生。(《门前》)
又如:此生有幸挣羁锁,一事无成剩自由。(《自谦》)
放眼中国当代诗坛,如果要找出一个高水平运用建筑美学思维构建传统诗词艺术王国的诗人,那就是余寒生,他在《瓠叶幡幡》中琳琅陈列了许多精心制作的标本,这是他对中华传统诗词文化的一个贡献。也让我想到德国著名诗人歌德,歌德也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或许具有自然科学背景的人,都具有形而上的文学天赋。
三、佛偈与禅诗:上乘梵学的如来心态
余寒生,笔名无预,法名印善,是仍然健在的106岁的佛教大师本乐长老的私淑弟子,本乐长老为现代佛教领袖太虚大师在武昌佛学院的研究生,也是已圆寂的本焕大师在武汉报祖寺的同门师兄弟,《瓠叶幡幡》的书名就是本乐长老题写的,圆润沉稳、归真返璞,极富禅意,从传承意义上称余寒生是太虚大师的再传弟子,并不为过。
太虚大师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最具人文情怀的佛教人物,倡导“人间佛教”理念,他有一首自述偈概括了他“舍己利人”的上乘佛教思想,偈曰:“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圆寂成佛,是名真现实”。他主张用“饶益有情”的精神去完善社会属性的人格和佛界属性的僧格,对现代中国佛教界、思想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乐长老继承了太虚大师的衣钵,其人格、僧格都升华到了极高的境界,余寒生天生慧根,早些年被本乐大师确认为弟子,这段佛缘对余寒生的诗词创作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另一方面,余寒生也深受历代禅诗的熏染,因此他创作的很多诗词,既揉进了佛家理念与渐悟禅意,也蕴含着对人生、社会、自然,以及生命因果轮回的透悟,余寒生这类作品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接近佛偈,一类可看作禅诗,当然佛偈与禅诗在本质上融会贯通的,或者说类似一枚硬币的两面。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先说佛偈,偈语是佛经中的颂词,亦称偈陀,是比较接近世俗的具有哲理的警言,形式上类似古风,最著名的佛偈是唐代高僧惠能和尚的《菩提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还有著名的佛经翻译家鸠摩罗什在中世纪前夜留下的金刚经偈语:“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余寒生深得偈语真谛,临摹创作了不少这类作品,他的《学佛随笔十六首》律诗集中体现了作者参禅悟道的心路历程,具有暗藏禅机的偈语特征。
流年永不停,凡事有曾经。
滚滚扬尘陌,劳劳役我形。
粒心随泛梗,满世逐浮萍。
仰止山钟梵,云霞驻脚听。
(学佛随笔十六首之一《流年》)
这是作者专心致志读经学佛,冥思进入超凡脱俗佛国的真实体验,也记录了作者从孤独苦闷中脱离红尘苦海的洗礼过程,最后身心升华到了“云霞驻脚听”的自在如来境界,其世俗的人格转化为了三界之外的僧格。
具体而言,下面这组诗更像一个佛理扇面,展示了十二种读经境界。
这是自我扬弃的开悟节奏:借来行者杖,掸去化衣尘。(其二)
这是与世无争的居士心态:常在云边走,无心起怨嗔。(其二 )
这是佛眼看人,人人皆佛的高僧视角:顿悟应除伶俐鬼,渐修可避野狐禅。(其五)
这是看破红尘的内心醒悟:一去情应了,重来果敢尝。(其六)
这是渐入佳境之后对广袤时空世界的第一感应:问佛何时已,悠悠竞未央。(其六)
这是身心进入太虚幻境后的豁然开朗:但见空幽处,迦陵画外声。(其七)
这是对空色声光世界的刻意描摹:惊蛰惊雷响,空中空气凝。(其八)
这是读经悟道的初始体验:闻思佛法明开示,六境无非镜上尘。(其九)
这是对因果轮回的形象解读:阿赖耶将添善果,恰同泥淖冒青莲。(其十)
这是从终点回到起点的大彻大悟:见山不是山还在,说法非名法又来。(其十二)
这是面对市井熙攘,感知佛界幽冥的扪心自问:蹙蹙红尘究竟哪寻找,冥冥碧落高低咋度量。(其十四)
这是对佛理佛缘的通俗解读:历历感知皆实有,丝丝细究又虚无。(其十六)
总之,这些诗句的意象、义理和语言,都具有浓厚的佛偈色彩,这是基于对佛经的反复诵读,对佛理的轮回体验之后,绽开的菩提之叶与智慧之花,也印证了陆游的两句诗:“此心实通天,一念天所临”。
禅诗与佛偈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注重营造上乘的艺术境界,让诗的意境趋于臻美,韵味接近无穷,更具有观赏性,可以带来唯美的审美享受。历史上公认的优秀禅诗不少,这里不妨展示几首,顺便追溯一下《瓠叶幡幡》中禅诗的源头,并做适当的比较分析。南宋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提倡“以禅喻诗”,讲究“妙悟”,得到后世广泛认同。
王维就有不少这类妙悟禅理的诗句,都可看作是对这一观点的注脚: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终南别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汉江临眺》)
历代还有不少高僧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禅诗,至今仍广为流传,例如宋代释守净的一首绝句:
流水下山非有意,片云归洞本无心。
人生若得如云水,铁树开花遍界春。
余寒生修佛开悟之余,也创作了一些颇有禅意的作品,这里集锦一组《瓠叶幡幡》中的佳句,细心品味,禅韵深幽无穷。
径仄偏隅非胜迹,花残尽处是荼蘼。(《老人遛狗》)
日沉幽树明如火,月照银波静若霜。(《雨后露营江渚》)
水浅何能生巨浪,山高方可露嶙峋。(《读诗笔记》)
借得明黄洇白玉,偷来仙气袭凡人。(《再忆鸡蛋花》)
岭南四季无霜日,叫我怎分鸿雪踪。(《鹏城己亥立冬》)
三千弱水浮云过,一盏明灯贝叶看。(《老骥》)
风雨交加真欸乃,白青轮换任昏蒙。(《岁月》)
泥浊摇龟尾,林深蓄豹纹。(《失题》)
仍痴坑外物,也喜耳中泉。(《阡陌癖》)
山中常出入,未染一丝霞。(《僻壤》)
这岭爬过那岭拦,风光总在别山峦。(《爬山》)
眼前绿树深三折,梦里青岚隐一横。(《传统之殇》)
霞蔚青宵阔,云蒸绿境深。(《来看三十五年前设计的罗浮山山门》)
鲜卉先前缘旧果,夕阳落后转朝晖。(《耳顺之学》)
如来分世界,你我异时空。(《步韵先祖余靖<游临江寺>》)
长途厢内难挪位,偶尔月台闲看花。(《人生列车》)
其中的逸境、意象与义理可比肩古人,更融进了些许现代意识,延展了禅学的边界,升华了禅诗的世俗境界,恰到好处地体现了作者“一苇偏将人海渡,余生更把笔囊驮”的执着与坚守。
四、金木水火土:和谐共生的文化密码
笔走至此,《瓠叶幡幡》的三维学理模型已经基本勾勒完成,技术哲学、建筑美学、大乘梵学,鼎足而三,可看成是构建《瓠叶幡幡》的人文三界,都属于哲学范畴。或许受到余寒生擅长五杂俎的影响,我在动笔时预设了五个小标题,另外两个题目是:经典国学的古朴韵致与田野诗学的私藏风景,可看作是文学对哲学的背书。
这里有必要为这两个单元的画面皴染几笔,点到为止,其余留白。
余寒生善于用典,说明他的国学功底比较扎实,书名《瓠叶幡幡》就出自《诗经》:“幡幡瓠叶,采之亨之。君子有酒,酌言尝之。”其寓意一目了然,过目不忘。作者认为,用典的目的在于增加作品的文化容量,提升诗词的表达效率,笔者深以为然。仅用《辛丑清明考妣祭》加以说明。
百年一祭日如梭,昨是今非已烂柯。
小子娱亲能聚少,老牛舐犊却离多。
孔怀但愿存棠棣,哀恸还须废蓼莪。
贻厥嘉猷余荫茂,塔山顶上唱猗那。
这首律诗具有典型的潮州歌谣特色,寄托了作者“恍惚少年生白发,阿姈唤我把家回”的一往深情,用语通俗,情感真挚,读起来像古风,还十分巧妙地融进了五个典故,且镶嵌自然,是展示潮汕人宗亲理念的一幅风俗画。
其中烂柯比喻世事无常,出自祖冲之所著《述异记》;棠棣指兄弟情深义厚,出自《诗经》;蓼莪,借喻哀思,同样出自《诗经》,例如陆游诗云:“早岁已兴风木叹,余生永废蓼莪诗”;贻厥嘉猷,指遗留给子孙的家训,出自南北朝时期韵文《千字文》;猗那,指赞歌,远古时期祭祖时的颂词,也出自《诗经》。
以上所用五个典故都出自上古时期的典籍,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潮汕文化的古老和源远流长,关于这一点,也许是潮汕文人的一个偏好,饶宗颐先生写诗,也善于用典,而且偏爱用上古时期的典故,这或许也间接地影响了余寒生的诗词创作,他在《海阔---六十自寿》中的两句诗可做这一判断的注脚:“冷看牖前新世界,迷思灯下老文章”。
陶渊明有一句诗,“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被认为是古朴田园诗学的初始形态,历代阅历丰富、饱经沧桑的文人都心仪这一境界,也是余寒生内心深处痴迷的精神图腾:抱朴守拙,乐此不疲。
余寒生虽出身高干家庭,但少年时代尝尽了人生苦难,后来数十年的起起落落,也是在大风大浪里度过的,这是他暮年参禅信佛,产生归隐心态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他的内心深处有一座永远属于自己的乡野私家花园,这就是定格于他青少年时期的潮汕乡土记忆,在《瓠叶幡幡》中铺成了一幅幅原汁原味的民俗画面,虽然有几分“独孤求败”的寂寥,甚至有“甲子归零至此休”与“处处无家处处家”的失落,却是人生最宝贵的收藏,且伴有“三秋中夜,一团幽月,两盏清茶”,可叙说“广袤苍苍无日色,旅人寂寂有乡愁”的历历往事,这分明又是一种“已涂夕照远山红,再描银发尤潇洒”欣然境界。
如果说余寒生的人文情怀始终萦绕在清华园,那么他的灵魂一直存放在对故土的深情记忆里,且挥之不去,历久弥新。一首《思乡曲》足以表达作者对潮汕故土的无限眷恋。
开春时日近,憧憬过新年。
羁旅潮州客,萦怀祖屋烟。
周遭多窈窕,心底只婵娟。
但愿乡村夜,清辉照我眠。
与之对应的是一幅幅私藏的“黄耳恍惚芒草地,白云掠影稻花田”的温馨画面与诗意风景。
这里有“柑皮还在山尖晒,蝌蚪恍如身上驮”的童年乐趣;
这里有“渭园郁郁,载几何风物”的启蒙记忆;
这里有“植基高筑穿云翠,苗裔绵延得雨肥”,“耕读皆同理,无妨试美芹”的成长喜悦;
当然也有“挥袖蓝桥堪作别,闲云方是自由身”的浪漫往事;
还有中国第一大潟湖“月抚逶迤山影稳,风牵潋滟水光浮”的声光美学影像;
更有“举足三厘地,抬头北斗星”的诗和远方。
在上面这个章节中,简略描摹了《瓠叶幡幡》展示的国学背景和诗学风景,加上前面详细解读的技术哲学、建筑美学和大乘佛学三种学养,《瓠叶幡幡》埋伏的五条学理线索都已梳理出来,那么,也就可以揭橥《瓠叶幡幡》蕴藏的文化密码了,这个答案或将成为中国诗坛天空一道不可复制的虹影。
《左传》曰:“天生五才,民并用之”。“五才”,亦称五德、五行,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哲学概念,也是构成宇宙的五种物质基础元素,即金、木、水、火、土。
技术哲学是欧洲工业革命时期(大机器和蒸汽机时代)的产物,对应的是金;
建筑美学源于土木建筑的结构理念,自然对应的是木;
上乘佛学提倡向善,上善若水,对应的是水;
经典国学总是薪火相传的,数千年来一脉相承,绵延不绝,对应的是火;
田野诗学则毫无疑问对应的是乡土。
原来金、木、水、火、土就这样和谐共生、经纬交织在《瓠叶幡幡》之中,这便是《瓠叶幡幡》隐藏的文化密码和深层智慧,让人感到无比神奇,是否作者预先设定的,不得而知,也不必求证,但确实精心演绎了“心在三界外,诗在五行中”的人文逻辑。
最后抄录作者一首十六字令,权当尾声:“风,天籁之音地赖通。闻人赖,吹万不相同”。
这首小令的文化源头是庄子,可看作是我和作者共同交给读者打开“幡幡瓠叶”之门的一片人文钥匙,你如果阅读至此,就可以把这片钥匙拿走了。
2022年5月21日
于深圳大梅沙听涛阁
作者高源,曾任湖南省政协文史办副主任兼《湖南文史》主编,深圳市龙岗区人大常委会财经工委副主任,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院兼职教授,现为深圳市长青诗社社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