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的名字,回荡在金色的田野上

2021-09-23 12:48来源:新华网编辑:申于诚
快讯!

新华社北京9月22日电 题:他们的名字,回荡在金色的田野上

  新华社记者黄垚、周勉、许雄、徐海涛

  这是丰收的季节。人们再次在稻花香里说丰年的时候,有这样一群人为每一年的岁稔年丰付出了一生的努力。

  他们将仓廪实、稻禾香的梦想写在大地上;他们在摆脱贫困、奔向富裕的“长征路”上走了一辈子;他们在热爱的土地上,洒下了汗水、刻下了足迹、奉献了一生……

  他们是袁隆平、申纪兰、黄文秀等“共和国勋章”和功勋荣誉获得者,是为丰衣足食、人民小康不断奋斗的代言人。

  一稻济天下,满眼稻金黄

c707233daabfc40d.jpg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新华社记者 李贺 摄)

  三年困难时期,全国遭遇粮食和副食品短缺危机。“没有粮食吃,什么事干不出来,所以我决定从事水稻的研究。”自有这个想法开始,水稻就伴随了“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的一生。

  从萌发培育杂交水稻的念头,到发表论文首次向世界宣告“水稻的雄性不育在自然界中是存在的”;从3000多个杂交组合试验不尽人意,到成功实现杂交水稻的三系配套……

  这一路艰难求索,袁隆平走得并不顺畅——质疑、失败、挫折,如家常便饭;误解、反对、诋毁,曾如影随形。

  尽管如此,他仍数十年如一日下田仔细照看他的“宝贝”,遇上雨天更要赤膊抢救。一次次苦心经营、历经失败,终于取得突破。

  2019年10月22日,第三代杂交水稻在湖南首次公开测产后组织观摩、评议,这被他看作突破亩产1200公斤“天花板”的关键。

  虽然测产结果是亩产1046.3公斤,但他信心满满——“第三代杂交水稻的潜力很大,优势很强,如果配合好一点的栽培技术,1200公斤完全没问题!”

  他也感到时不我待:“今后我更没有时间变老了!”

  尽管当时已年近九旬,袁隆平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常常不是洗脸、刷牙、吃早饭,而是下田。2019年9月17日,袁隆平被授予“共和国勋章”的当天,他还在田里查看杂交水稻生长情况。一年多后,即使已到病危之际,他仍关心着稻子长势。

  禾下乘凉梦,一梦逐一生。

  “我是洞庭湖的麻雀,更要做太平洋的海鸥。”正值收获的季节,满眼稻金黄,这位用毕生努力发展杂交水稻的追梦人,用一颗稻种,填满了天下粮仓。

   离不开劳动,离不开群众

7015e305e8d75de8.jpg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申纪兰。(新华社记者 李贺 摄)

  寒来暑往,在山西省平顺县西沟村,曾有一位老人常年将自己地里的玉米侍弄得高大壮实。一挥一锄,她干得细致、卖力,直到90岁高龄。

  她是“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申纪兰。她“种地和做人一样,人哄地皮,地皮哄肚皮”的名言在村里人尽皆知。她一生热爱劳动,也积极为劳动者谋利益。

  “山是石头山,沟是石头沟,无土光石头,谁干也发愁。”20世纪50年代的西沟村十年九旱,秃岭荒山。“留不住山上的树,就守不住沟里的地。”年轻的申纪兰在西沟四周的山山岭岭上摸爬滚打、艰难种树。

  凭着“能活一棵,就不愁一坡”的坚韧,几十年来,申纪兰和几代西沟人在四周荒山上栽了阴坡栽阳坡,不仅让荒山披上了绿装,桃树、杏树、连翘、沙棘生机勃勃,还要让农民有奔头、能致富。这位从土地上干出来的劳模又马不停蹄带领村民们学习办企业,构建村里的经济支柱。

  几十年来,申纪兰从不惧怕挑战和变化,始终紧跟时代,希望将热爱的土地变成更好的样子。这位第一届至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的议案、建议一直聚焦农村、农民——从“村村都要通水泥路”到“修建公路不能侵占耕地”,从“搞好山区水利建设”到“老区如何致富”,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到“提高农村教育质量”……

  “我是农民代表,只有生活在农民中间,才能更了解农民疾苦。”一份份来自农村大地、不断被采纳兑现的议案、建议,写满了为民情怀与农民本色。

    铭刻的足迹,心中的长征

6c76c1e405c7211c.jpg

  “七一勋章”获得者黄文秀。(新华社发)

  9月的广西乐业县新化镇百坭村,田里的稻谷已经成熟,处处是村民们忙碌的身影。这是“七一勋章”获得者黄文秀生前战斗过的地方。2018年3月,不满30岁的黄文秀主动请缨来到这个深度贫困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

  初到村里,困难比她想象中要大:全村472户中有195户贫困户,11个自然屯很分散,好几个屯距村部都在10公里以上。望着眼前这张大学生模样的年轻面孔,一些村民并不愿意多聊……

  但这些都没有阻挡黄文秀开始自己“心中的长征”。她迅速调整工作方法,走访贫困户家不再直接问东问西,而是主动帮他们扫院子、种油茶、摘砂糖橘,一边干活一边聊家常。

  驻村两个月,她走遍全村195户贫困户,并绘制了百坭村“民情地图”,标注上贫困户家庭信息。

  白天挨家挨户走访,晚上研究脱贫对策,制定工作方案推进……2019年3月26日,黄文秀驻村满一年,汽车行驶里程约2.5万公里,当天她发了一条微信朋友圈:“我心中的长征。”

  “我的方言进步了,可以和贫困户用桂柳话交流了”“每天都很辛苦,但心里很快乐”……在扶贫日记里,这位年轻赤诚的姑娘用心记录下工作的点点滴滴。

  驻村期间,她带着村民们发展壮大砂糖橘、油茶等特色产业。而今,脱贫后的百坭村乡村面貌日新月异,水泥路通达各个屯,许多村民都住上了楼房。在百布屯,澳洲龙虾养殖基地养了上万尾虾苗,附近的20多亩百香果已经挂果。

  今年6月29日,黄文秀成为29名“七一勋章”获得者中最年轻的一位。“文秀只是1800多位牺牲在脱贫攻坚战场的英雄中的一个。”姐姐黄爱娟抚摸着沉甸甸的勋章说,“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他们贡献了光和热。”

  作为从大山里走出的贫困学子,信念的种子很早就在黄文秀心里种下。就读大学时,她在入党申请书里写道:“一个人要活得有意义,生存得有价值,就不能光为自己而活,要用自己的力量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作出贡献。”

  今天,在百坭村,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返乡投身到乡村振兴中。虽然黄文秀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扶贫路上,但她用踏实足迹谱写的青春之歌,将被铭刻于心、永留山乡。

查看全文

今日报纸

手机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