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保监会:理性对待保险销售推荐行为

消费者发现自身利益受损却无证据,涉事寿险公司被监管谈话

2019-04-10 08:49 作者:周亮 来源:南方都市报 编辑:许素霞
日前,中国银保监会某派出机构收到保险消费者李某投诉:称其在某寿险公司业务员黄某介绍下购买了一款年金保险(分红型)产品,黄某在销售过程中承诺并夸大收益,未对保险条款中的现金价值、退保损失等重要内容进行解释,引导李某在接受保险公司回访时对全部问题都回答“是”,并且代投保人李某抄录了风险提示语。

中国银行特约

金融业蓬勃发展,新产品层出不穷——这是什么?能买什么?值得买吗?诸多问题困扰着金融消费者,他们情不自禁地高呼“给我一双慧眼吧”!诚然,越是纷繁复杂的世界越需要提升辨析力。基于此,南都金融研究所推出“金融安全盾”专栏,旨在为金融消费者搭建一个跟着金融机构、监管部门和业内专家深入学习的平台。我们将通过剖析典型案例、一问一答解疑释惑等多种形式,助您每次金融消费都清楚、明白、有底气!

南都讯 记者周亮 日前,中国银保监会某派出机构收到保险消费者李某投诉:称其在某寿险公司业务员黄某介绍下购买了一款年金保险(分红型)产品,黄某在销售过程中承诺并夸大收益,未对保险条款中的现金价值、退保损失等重要内容进行解释,引导李某在接受保险公司回访时对全部问题都回答“是”,并且代投保人李某抄录了风险提示语。

经查,黄某代抄录风险提示语问题属实,监管机构对该公司采取了监管谈话措施。李某虽不认可保险公司提供的投保书签字和电话回访录音证据,但因自身不掌握证据或有力线索,其所反映的其它问题查实难度较大。

案例分析:

投保人按业务员诱导走过场

为了促进人身保险业务健康发展,保护保险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根据《人身保险新型产品信息披露管理办法》相关规定,保险公司向个人销售人身保险新型产品的,应在投保单中由投保人抄录风险提示语句并签名。对于一年期以上的新型产品要建立回访制度,并在犹豫期内对投保人完成回访。

在上述案例中,保险公司业务员黄某存在隐瞒合同重要信息、代抄风险提示语句等问题。此外,投保人没有充分意识到抄写风险提示语句和接受保险公司电话回访的意义,仅是按照黄某的诱导简单地走过场,后来发现自身利益受损想要维权时,虽不认可保险公司提供的投保书签字和电话回访录音证据,自身却不掌握证据或有力线索。

监管提示:

确认好合同重要信息再签字

中国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提醒消费者:一是确认好合同重要信息再签字。保险消费者应理性对待销售推荐行为,在抄写风险提示及签字确认前仔细阅读合同条款,认真评估产品是否符合自身需求及风险承受能力,切勿盲目签字确认,更不要让他人代签。二是认真对待保险公司回访。回访制度不仅督促保险公司履行信息披露义务,也有助于固化关键销售过程,以便产生纠纷后查明事实。保险消费者应根据实际情况回答回访问题,如不了解保险条款相关内容等,要及时向保险公司咨询,切勿盲目回答“清楚”、“明白”、“知道”等。

今日报纸

手机读报

广告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