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2018年,你读了多少书?有人读书,也有人“读”书。读书是一个人静静地,默然于心;“读”书,则意味着向外,发出自己的声音,如果乐意传播的话,会有千千万万的人听到。
“听”真的很流行。时间和空间在快速运转的社会里分割、压缩乃至逼仄,上班时挤得怀疑人生,工作忙得焦头烂额,下班后又是烟火、账单、一堆家庭琐事。好像只有“听”才让分身乏术的人们获得一丝充实感。
即便在互联网音频平台风生水起之前,听书代表的也是无比惬意的时光,从收音机里传来的悠悠之声伴随着你或者他的夏日午后,最终化为美好的历史记忆。现如今,仍然是“听”,随身携带的智能手机里,我们可以听的更丰富。
艾媒咨询《2017-2018中国在线音频市场研究报告》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在线音频用户规模达到3.48亿,预计2019年用户规模将达4.86亿。在线音频内容,涵盖从有声小说、人文历史、相声评书到商业财经、教育培训等多个类型。分析认为,内容是音频的核心竞争力,知识付费也越来越成为显见的趋势。
到底是谁为听众提供海量的内容?在这热闹的趋势之中,也有那么一些“主播”和商业、热门关系不大,他们依凭的多是自身的兴趣,有自己独特的坚持,“读”书分享给听众。知识内化于生活,那是另一番快乐。
大牛“白云出岫”:梦想是录完浩浩中国古典著作
2500多小时有声书
“中国古典文学全文朗读制作者”。无论是在微博还是各个音频平台,“白云出岫”的自我介绍写的都是这个。其实不用过多自我介绍,他在有声书圈内早已名气很大,拥趸众多。截至2018年底,“白云出岫”已经录制2500多小时的有声书,绝大部分是中国经典作品,包括四大名著、前四史、十三经、诸子百家、唐诗宋词元曲,以至道家经典、《山海经》《世说新语》《文心雕龙》《本草纲目》《儒林外史》《浮生六记》等等,一般读者所知道的古籍经典,几乎囊括在内。他的声音铿锵有力,同时干净清澈。
“白云出岫”真名叫钟华,他是北京邮电大学民族教育学院老师,从事少数民族学生预科汉语教学。
白云出岫。
“流水下滩非有意,白云出岫本无心”,钟华向记者解释了网名的由来,自然、不刻意,这是他受传统文化影响后所追求的境界。上个世纪80年代,正逢传统文化热、中医热。风气浸染,钟华年少时就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兴趣,中学抱着庄子似懂非懂地看,抱着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心态,大学读了中医专业。后来转行去了一家网络培训课程制作公司,再后来又在课堂上教书育人。
钟华从小喜欢朗诵名家方明、张家声、乔榛的声音,略觉可惜的是他们多为专业播音配音演员,所朗诵的文字有限,不太过瘾。钟华一直盼着有专业团体能够把传统经典系统制作有声书,等了很久发现并没有人来完成。“相信朗诵名家或者中文专业的都能读,但这些都是冷门书,工作量巨大,没有什么收益,最后只有自己动手尝试来做”,钟华早就预想过,这并非短期见效的事,一旦介入,可能就是一辈子。
学生时代,钟华就是班上的合唱领队,自觉嗓音条件还不错。2000年左右,新兴的网络给了钟华试音的机会。在网络语音室里,钟华读了一些文章,交流切磋中受到大家的鼓励和肯定。同时,互联网也为录音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以前需要一气呵成,网络软件出现便于分处修改。十余年弹指瞬间,录音技术和互联网生态巨变,钟华也从那时的想法萌生到如今完成系统朗读工程。
朗读资治通鉴花了5年
除了应他人要求,朗读过一套中学古诗文以外,钟华对古籍阅读并没有太多经验。一开始的时候,钟华录制的是中医学的《黄帝内经》《伤寒论》等四部古籍。在朗读古籍之初,钟华会遇到很多实际的问题,比如某个字读音说法不一怎么办?万事开头难,录制速度自然也比较慢。
钟华(白云出岫)具有极高的人气。
2005年左右录完四部中医古籍,钟华有了经验和自信,自然而然地朝着浩瀚的古文经典库进发。《古文观止》、《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诸子经典……钟华所进行的朗读计划越来越系统;处理起来也变得得心应手:简体版换繁体版,繁体版找专业出版社,遇到疑难查什么工具书,朗读语言停顿节奏都一一解决。 钟华总结,这些古籍中,《周易》《尚书》和赋之类的文体读起来有难度,需要多做一些准备。
年届不惑时,钟华曾经给自己定了一个宏伟的朗读计划,从2008年到2028年,20年间他想以平均每年50个小时、50万字的进度,完成总共1000万字左右的古籍。这其中包括前四史、十三经和诸子等。录制过程中,这个总量又在不断调整增加,后来加上了四大名著、《资治通鉴》。
钟华对此并不担心,因为他录制的速度也在加快,比起预想的每年50小时,后来可以每年录制300个小时。据钟华估算,目前他制作的有声书已达15万分钟,算下来有2500多小时的总量。“读古籍读到熟练时,就和读白话一样了,但文言比白话语感好”,他感到轻松,录制工作也更顺利。
其中,《资治通鉴》的体量很大,全书294卷,300多万字。以平均每周一卷的速度,钟华总共花了5年左右才完成这部史学巨著。
个人是工匠式,未来有重录计划
从2002年开始录制一些短篇算起,到2018年,钟华已经朗读了16年。这些年,音频分享传播渠道也是一变再变:从最早的个人网络空间到声音制作网站“麦地”(已不存在),再后来是电驴,目前是几大在线音频平台。钟华觉得自己是幸运的,有一批喜欢文史、古典文化的听众。一旦上传有声书,他们回复、挑错、质疑、交流,最细微处就某个字的读音反复查对,最终敲定更正。
听众的评价和认可不言自明。“白云出岫”在某音频平台有150多万粉丝。该音频平台在官方账号文章中曾表示,据说香港特别行政区前任行政长官梁振英,收听该平台的第一个节目就是“白云出岫”的《鲁迅全集》。
“白云出岫”在某平台上的有声书最受关注的是《小学生必背古诗词》和《红楼梦》。南都记者注意到,截至2018年12月底《小学生必背古诗词》已有1.1亿播放量;《红楼梦》的播放量是4600多万。
为什么这两个专辑听众最多?采访中,钟华不经意间撒了一把狗粮:因为“蓝色百合”读的好。钟华说,“蓝色百合”是他的妻子,多年来她也一直坚持朗读,在此方面很有专长:“比如《红楼梦》,我们分别合作其中的男性和女性角色。大家喜欢、认可这个版本,感觉这是他们希望红楼梦应有的样子。其实四大名著都是我们两人合作”。
钟华的古典文学有声书多年来都是免费的。倒不是说,他对收费模式有所排斥;钟华告诉记者,《曾国藩家书》就试过收费。之所以坚持免费,他还是将心比心,从听众的角度考虑:这些内容绝大部分是冷门的。对冷门内容有需求的听众,不一定有付费能力,比如学生群体。
白云出岫曾在自己的博客里列过长长的朗读清单,包括篇幅巨大的《资治通鉴》。
钟华坦言,朗读不中断,不仅耗费时间成本,光每年的硬件软件设备花费就得小一万元。但他我并不在乎这些:“我们这批人是从互联网起步那时开始制作的,当时就是纯分享的概念,并没有什么收费模式;现在大家都收费,但我的不是热门资源,我所做的是工程式的资料有声化。投入其中,考虑的是它的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
钟华更乐意把自己定位为“工匠式的人”,用有限的时间集中最好一件事。2018年,他50岁,有些没录完的专辑仍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中。回望过去,他又感觉以前录制的不够专业,读书语气节奏不到位。他希望能够精细求精,未来重新录一遍真正质量高的前四史、十三经等。
主播“朵拉”:逃离枯燥工作,发现那么多书还没看
从2016年到2018年,“朵拉”在音频平台上传了将近10个专题,以古典文学诗词相关内容为主,包括唐诗、宋词、诗经、人间词话、红楼梦等。这个量,在平台上不算多。她告诉南都记者,时间由着自己来,上传什么、未来有什么计划同样比较随性。
之前,“朵拉”可没那么随性自在。可以说,“朵拉”开始制作有声书的过程正是伴随着她摆脱工作的过程。
“朵拉”的父母亲都是老师,父亲尤其热爱文学,可她偏偏阴差阳错学了工科,毕业后去了一家管理较严苛的企业,对工作内容无感,多少年来终觉不自由。“年纪大了,突然有一段时间觉察到世事无常,虽然不能做什么轰轰烈烈的事,但总想学点什么、留下些什么”,讲到朗读的缘起,她如是说。后来,她向单位提出申请内退,摆脱工作之劳形,提前很多年获得了自己宝贵的时间。
她在决心办理内退的同时,对“读”书开始跃跃欲试。原因无它,一是“纯粹喜欢”二是“想学习补充”。“朵拉”学习补充,主要指的是中国语言文学方面,为此她还经常追网上的公开课。她觉得朗读书籍可以实现以下想法:既能加强自身学习,又可以帮助到他人。
“咱不是专业的,就是玩;专业播音有专业的一面;我们这些普通的声音有认真可爱的一面”,对于制作有声节目,“朵拉”始终保持比较达观的心态。开录之前,她只是在几个音频平台听过别人的节目,此外就没有怎么接触。“朵拉”首先想到的就是名著《红楼梦》,即便那时平台上已经出现很多《红楼梦》的有声书,她也没在怕。
“我已经好久没有沉下心来,真的是自我学习,一字一句地读,一字一句地理解”,初次录音,她坦称有些生涩,更多的是收获。令她印象深刻的是第一次朗读《芙蓉女儿诔》,磕磕巴巴,十分心累;之后练习,才通畅无碍。“朵拉”说,红楼梦需要“品”,品曹雪芹的遣词用句,品整本书的文学之美;相比默读,她认为朗读并且读给别人需要调动身心,情感、思考都要到位。
之后,她又断断续续录制了唐诗、宋词、诗经以及《人间词话》的朗读。阅读的同时,她也参考了不同的资料。“朵拉”表示,她录的唐诗宋词,还带有自己的讲解,很适合入门者去听。尤其读《诗经》,也给她带来了较多的播放量。“朵拉”认为朋友圈里爱好文学的并不多,反而微商什么的充斥其间;自己把有声书分享出来后,有不多的几个朋友也成了她的粉丝。
目前,她还有两个专辑没有录完。对于将来录什么,还没有系统的规划,但应该还是中国古典文学的范畴。除了出去旅游见识别样风景,“朵拉”感叹,大学没系统学过中文系的课,现在很多知识都想补一补,还有那么多书来不及看,心里发虚。“兴趣是最大的动力,从小喜欢,重拾起来,让自己变得充实”,她说。
其他:有平台专注分享学术作品的“声音”
与“朵拉”目前侧重于中国古典文学不同,音频平台上有不少主播朗读外国文学,其中不乏大部头的名著。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狄更斯的《双城记》、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夏洛蒂·勃朗特《简爱》等等, 这些名著,不少人缺少闲暇时间阅读,却意外地以“听”的方法啃了下来。南都记者注意到,名著的播放量普遍不低,少则十几万,多则上千万,有听者表示“听了许多遍,难以自拔”。
不是所有的主播都在上传如此“高大上”的作品。时下流行的小说,感情充沛的散文,令人流连的历史故事,往往带来更大的流量。音频平台上,每个人对“读”和“听”的理解不同。
“Borunninh”是北京某高校的学生,他在网络上给自己的定位是“朗读者”。出于“声控”对声音热爱,自己也尝试着朗诵一些篇章,内容偏美文类,传到各个音频平台上。虽然节目不多,制作相对青涩,也收获了几百个粉丝。像“Borunninh”这样,纯然以个人兴趣为出发点,录制内容较为随意的“主播”有很多。记者发现,他们之中,有的是对“声音”着迷,有的是喜欢所读的内容。
“家常读书”平台。
还有一批人,只能用分享知识来解释了。2009年初,公益读者倡导者“雨中狐狸”创办了“家常读书”平台,从建立至今,制作了大量有声公益读物。该平台宣称“我们觉得人生苦短,应该只读好书”,专注于学术与经典文学类有声书的制作、讨论交流。虽然成立近10年,仍坚持自己独特的风格。
哲学、心理学、文学、诗歌、历史乃至文艺批评、自然科学、社会学、经济学……种种著作,在大众眼里很难有听众的作品,应有尽有。记者随意翻阅,在平台上找到了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哈代《一个数学家的辩白》、蕾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本尼迪克特《菊与刀》等,还有大量其他现代学者的学术著作,均是免费的。它们不是阅读点击率高的书,却都有了“声音”版本,以特有的方式在特定群体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