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 徐秀军
■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 王 磊
■中国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一带一路”研究室执行主任 谢来辉
1月1日,满载30个标准集装箱的中老铁路新年首趟国际货物列车(前)从昆明开往老挝万象。
新华社记者 胡 超摄
在北京冬奥会期间,“一带一路”朋友圈又迎来新伙伴——中国与阿根廷签署共建“一带一路”谅解备忘录。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自2013年提出以来,经过8年多的发展,从理念到行动,从“大写意”到“工笔画”,取得了实打实的成就。尤其是近两年,在新冠肺炎疫情的严峻挑战下,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坚持互利共赢,同合作伙伴一道,把“一带一路”打造成团结应对挑战的合作之路、维护人民健康安全的健康之路、促进经济社会恢复的复苏之路、释放发展潜力的增长之路。这项来自中国、惠及世界的倡议持续迸发勃勃生机,吸引越来越多国家参与其中。
近两年,共建“一带一路”取得哪些亮眼成果?
近年来,共建“一带一路”朋友圈不断扩大。仅2021年12月以来,中国就分别与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古巴、摩洛哥、尼加拉瓜、叙利亚、阿根廷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截至2022年2月6日,中国已同148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签署200余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
徐秀军:近两年,共建“一带一路”伙伴关系持续拓展。尽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干扰,但共建“一带一路”不仅没有按下“暂停键”,反而逆势前行。共建“一带一路”合作伙伴已由亚欧大陆延伸至非洲、拉美、南太平洋等区域,“一带一路”国际合作进一步展现出强大韧性。
同时,共建“一带一路”产业链供应链合作更加密切。经贸合作方面,中国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贸易规模稳步提升,投资规模逆势增长。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贸易总额为11.6万亿元人民币,较上年增长23.6%,创下新高。
此外,共建“一带一路”区域对接呈现新亮点。2021年6月,“一带一路”亚太区域国际合作高级别会议成功举行,发起“一带一路”疫苗合作伙伴关系倡议和“一带一路”绿色发展伙伴关系倡议,为深化亚太区域合作和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注入新动力。
王 磊:自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围内暴发并持续蔓延以来,共建“一带一路”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为世界各国抗击疫情、推进合作提供了巨大助力。
首先,健康丝绸之路助推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构建。相关国家在健康丝绸之路的框架下,交流防疫经验,加强抗疫合作,推动建设重大传染病联防联控机制,有力推进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其次,“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成为抵挡逆全球化浪潮、推进全球合作与共同发展的中流砥柱。近年来,“逆全球化”思潮不断涌现,新冠肺炎疫情进一步加剧了这种趋势。共建“一带一路”坚定不移地推进经济全球化,为全球多边合作和共同发展提供了有效、开放的合作平台,为稳定世界经济作出巨大贡献。
谢来辉:疫情暴发之后,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的背景下,共建“一带一路”呈现逆势上扬的态势,受到相关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热烈欢迎。
在开展国际抗疫合作、提供新冠疫苗等方面,健康丝绸之路发挥重要作用,进一步拓展共建“一带一路”的合作内涵。同时,共建“一带一路”将惠民生作为重要目标之一,相关国家涌现出大批契合当地发展需求、惠及普通民众利益的合作项目,在推进包容性发展发面取得丰硕成果。共建“一带一路”还致力于推动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2021年,中国向世界郑重承诺,不再新建境外煤电项目。绿色成为共建“一带一路”的底色。近年来,在共建“一带一路”中,环保技术和绿色产业合作项目不断落地。此外,在传统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中老铁路等众多重要大型项目如期推进并完工。中欧班列以稳定、可靠、高效的物流服务有力畅通亚欧供应链,进一步显现出相较海运所具有的强大竞争力。
“一带一路”为何对各国充满吸引力?
阿根廷媒体《第十二页报》在谈及中阿签署关于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谅解备忘录时,将阿根廷的这一战略举措描述为意义重大的一步,认为这将给阿根廷带来许多基础设施工程和向中国出口商品的更大机遇。
美国兰德公司研究报告显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交通基础设施水平提升,贸易往来更加繁荣,工业化进程加速,“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的好处显而易见”。
王 磊:对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的国家而言,“一带一路”意味着发展机遇与合作潜力。
参与共建“一带一路”,能够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中国对推进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承诺是真诚的,做出的努力是实实在在的。各国认识到,通过参与共建“一带一路”,能够在一个广阔的平台上与中国推进各领域务实合作,与中国共享发展机遇。
共建“一带一路”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是人心所向。共建“一带一路”秉持真正的多边主义,坚持平等协商及充分尊重各国的自主选择,坚持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所有国家不分大小、贫富、强弱,一律平等相待、共同参与,共享成果。
共建“一带一路”为各参与国带来实实在在的利好。8年多来,共建“一带一路”的朋友圈不断扩大,打造了一个多边合作的全球伙伴关系网络;健康丝绸之路为各国携手抗击疫情提供合作平台;绿色丝绸之路有效推进各参与国的经济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徐秀军:国际社会广泛认同共建“一带一路”的合作理念。“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倡导集思广益,各施所长、各尽所能,成果共享,充分体现了“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开放性和包容性,顺应了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发展潮流,更好地维护各方正当权益,让所有“一带一路”倡议参与方拥有更多获得感。
机制建设为共建“一带一路”提供了有力保障。“一带一路”倡议十分重视机制建设,既充分巩固并盘活已有的双边和多边合作机制,更创设了新机制来弥补全球治理机制的不足。例如,举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为推动全球共同发展提供对话与合作平台;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丝路基金弥补全球投融资体系的不足。
重点领域务实合作让共建“一带一路”合作伙伴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好处。8年多来,共建“一带一路”深入发展,对相关国家扩大经贸规模、创造就业岗位和税收、促进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
谢来辉:近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在全球受到关注与欢迎,吸引包括非洲、拉美等地区的国家纷纷加入,主要是因为共建“一带一路”体现出中国向世界提供公共产品的意愿和能力。目前,中国是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最大贸易伙伴,并且有意愿与各国加强各领域的务实经贸合作,增加对外投资,展现出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担当。
当前,受疫情影响,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经济复苏乏力的巨大挑战,需要外部投资为自身发展注入新动力,从而尽快走出困境。在此背景下,与中国在共建“一带一路”框架下开展合作,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机遇。
此外,共建“一带一路”的诸多传统优势得到进一步凸显。例如,优先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导向、对丝路精神的弘扬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都合乎人心,也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需要相契合。
共建“一带一路”为促进全球共同发展作出哪些贡献?
如今,“一带一路”已经成为最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最大规模的国际合作平台,“一带一路”合作成为维护经济全球化和自由贸易、改革完善全球治理的中坚力量。世界银行有关报告认为,到2030年,共建“一带一路”有望帮助全球760万人摆脱极端贫困,帮助32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
徐秀军:在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指引下,“一带一路”已成为广受欢迎的国际发展公共产品和规模最大的发展合作平台。中国同有关国家和国际组织充分沟通协调,形成了共建“一带一路”的广泛共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及其核心理念已写入联合国、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以及上海合作组织、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共同体、阿拉伯国家联盟、非洲联盟等国际和区域组织有关文件。
“一带一路”既是发展中国家合作的重要平台,也是应对“逆全球化”挑战的重大举措。与内向型、封闭式的合作不同,共建“一带一路”所倡导的开放合作是一种外向型的区域或跨区域合作。国际社会共建“一带一路”取得的巨大进展和成就表明,应对各种全球问题和挑战、弥补全球治理赤字,首先要立足发展,解决人类面临的发展赤字。
王 磊:共建“一带一路”呼应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为促进全球合作和共同发展提供重要路径。
共建“一带一路”重在务实合作,聚焦贸易、金融、基础设施等领域,顺应社会信息化的潮流,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经济合作、赶上经济全球化潮流提供了宝贵机遇。同时,共建“一带一路”打造了最具包容性的开放合作平台,成为推进全球合作的一股清流。
未来,共建“一带一路”将紧扣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发展潮流,坚定秉持真正的多边主义,更加注重与参与国的发展阶段相适应,细化国别方案,注重精细化运行,追求高质量发展,让各国人民从参与共建“一带一路”中进一步增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谢来辉:8年多来,中国始终高举经济全球化的旗帜,在共建“一带一路”的框架下,与沿线各国加强务实经贸合作。在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球的背景下,当欧美国家纷纷收缩对外投资,中国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投资逆势增长,带动沿线国家经济发展,也促使美国等发达国家认真对待全球发展这一主题。
归根结底,共建“一带一路”以发展为导向。未来,围绕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共建“一带一路”在数字经济、绿色发展以及民生改善等相关领域的发展值得关注。在共建“一带一路”的框架下,中国的先进技术和巨大市场可以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弥合数字鸿沟,推进能源转型,加快减贫进程。
本报记者 严 瑜